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水产、渔业论文--水产保护学论文--各种鱼的病害、敌害及其防治论文

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检测及其在锦鲤组织中的分布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文献综述第10-21页
    1.1 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第10页
    1.2 致病性与毒力因子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致病性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毒力因子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毒力因子的不稳定性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致病机理第13页
    1.3 检测与诊断技术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化鉴定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免疫鉴定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第14-15页
    1.4 防治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抗生素防治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中草药防治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疫苗防治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益生菌防治第16页
    1.5 原位杂交技术第16-17页
    1.6 原位杂交的三要素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组织、细胞或染色体的固定剂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探针的类型及长度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探针标记物的种类第18-19页
    1.7 原位杂交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基因定位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疾病检测及诊断第19-20页
    1.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-21页
2 供试菌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第21-30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试验菌株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培养基的配制第21-22页
    2.2 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供试菌株DNA的提取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PCR检测气溶素毒力基因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电泳检测及胶回收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目的片段的连接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转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目的片段的检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序列分析第24页
    2.3 实验结果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试验菌株DNA的提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PCR检测气溶素毒力基因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PCR产物的纯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提取和检测连接有目的片段的质粒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序列分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序列比对第28页
    2.4 讨论第28-30页
3 嗜水气单胞菌对锦鲤的人工感染第30-42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菌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验鱼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培养基的配制第31页
    3.2 试验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人工感染试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分离菌的特性鉴定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16SrDNA鉴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PCR反应产物电泳、回收和测序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菌株的保存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药敏试验第34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人工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锦鲤症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病原菌的分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菌落形态特征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革兰氏染色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8 药敏试验第40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40-42页
4 嗜水气单胞菌在锦鲤组织中的分布研究第42-53页
    4.1 材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试验用鱼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试剂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主要仪器第43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探针的制备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斑点杂交试验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切片的制备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切片的预处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原位杂交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原位杂交信号显色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结果的判定第46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探针的制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探针敏感性的测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探针特异性的检测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病原菌的组织分布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病原菌的组织感染统计第52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52-53页
结论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0-61页
致谢第61-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小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
下一篇:吉林省林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