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1页 |
| 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| 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1.3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7-19页 |
| 1.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| 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| 2 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0-26页 |
| 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2页 |
| 2.1.1 家庭农场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| 2.1.2 家庭农场的特征 | 第21-22页 |
| 2.1.3 金融支农的概念 | 第22页 |
| 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| 2.2.1 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2.2.2 农村金融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2.2.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| 第24-26页 |
| 3 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| 第26-41页 |
| 3.1 长沙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| 第26-32页 |
| 3.1.1 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| 第26-28页 |
| 3.1.2 家庭农场经营状况 | 第28-31页 |
| 3.1.3 家庭农场融资情况 | 第31-32页 |
| 3.2 长沙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| 第32-37页 |
| 3.2.1 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需求分析 | 第32-34页 |
| 3.2.2 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供给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3.2.3 金融支持政策的供给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3 长沙市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| 第37-41页 |
| 3.3.1 金融需求主体资质不足 | 第37-38页 |
| 3.3.2 金融有效供给不足 | 第38-39页 |
| 3.3.3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| 第39-40页 |
| 3.3.4 金融政策仍需完善 | 第40-41页 |
| 4 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实证分析 | 第41-50页 |
| 4.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| 第41页 |
| 4.2 理论假设 | 第41-42页 |
| 4.3 模型变量设定 | 第42-43页 |
| 4.4 模型构建 | 第43-45页 |
| 4.5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| 第45-46页 |
| 4.6 实证结果和分析 | 第46-50页 |
| 5 完善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建议 | 第50-58页 |
| 5.1 提升家庭农场自身的金融支持资质 | 第50-52页 |
| 5.1.1 优化家庭农场产业布局 | 第50-51页 |
| 5.1.2 创新家庭农场发展模式 | 第51页 |
| 5.1.3 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 | 第51-52页 |
| 5.2 加大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力度 | 第52-54页 |
| 5.2.1 鼓励商业银行增设农村分支机构 | 第52-53页 |
| 5.2.2 加大政策性银行涉农支持力度 | 第53页 |
| 5.2.3 探索新型农村金融主体支持 | 第53-54页 |
| 5.3 强化家庭农场发展的担保服务 | 第54-55页 |
| 5.3.1 加快农村土地确权 | 第54页 |
| 5.3.2 创新家庭农场信贷抵押形式 | 第54-55页 |
| 5.3.3 成立涉农信贷担保机构 | 第55页 |
| 5.4 健全家庭农场发展的保险体系 | 第55-58页 |
| 5.4.1 政府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参与 | 第55-56页 |
| 5.4.2 支持保险机构提供涉农服务 | 第56页 |
| 5.4.3 提高家庭农场主参保意识 | 第56-58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| 6.1 论文结论 | 第58页 |
| 6.2 论文展望 | 第58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| 附件 | 第64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