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简析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8页 |
1.3.1 研究范围 | 第14页 |
1.3.2 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地震保险概述 | 第18-35页 |
2.1 我国的地震风险及管理 | 第18-23页 |
2.1.1 我国的地震风险 | 第18-22页 |
2.1.2 我国的地震风险评估 | 第22页 |
2.1.3 我国的地震风险管理 | 第22-23页 |
2.2 中国地震保险的发展 | 第23-24页 |
2.3 国际地震保险的现状 | 第24-29页 |
2.3.1 日本的地震保险 | 第24-26页 |
2.3.2 美国加州的地震保险 | 第26-27页 |
2.3.3 土耳其的地震保险 | 第27-28页 |
2.3.4 三地地震保险横向对比 | 第28-29页 |
2.4 地震保险的概念 | 第29-31页 |
2.4.1 地震保险的内容 | 第29-30页 |
2.4.2 地震保险的意义 | 第30-31页 |
2.5 单体建筑地震保险定价的一般过程 | 第31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地震保险分类费率模型 | 第35-63页 |
3.1 模型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1.1 地震保险的费率构成 | 第35-36页 |
3.1.2 地震保险费率厘定的影响因素 | 第36-38页 |
3.2 地震保险分类费率模型模块构建 | 第38-53页 |
3.2.1 地震危险性模块 | 第39-44页 |
3.2.2 结构易损性模块 | 第44-46页 |
3.2.3 保险规模模块 | 第46页 |
3.2.4 财务模块 | 第46-50页 |
3.2.5 调整系数 | 第50-53页 |
3.3 保险措施 | 第53-56页 |
3.3.1 绝对免赔额 | 第53-54页 |
3.3.2 理赔基准 | 第54-55页 |
3.3.3 赔付比例 | 第55-56页 |
3.4 基于 GIS 和云计算的地震保险定价系统构建思路 | 第56-61页 |
3.4.1 云计算和 GIS 概述 | 第56-57页 |
3.4.2 保险公司需求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4.3 系统构架及分析 | 第58-6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4章 算例分析 | 第63-89页 |
4.1 案例描述 | 第63页 |
4.2 模块分析 | 第63-77页 |
4.2.1 危险性模块分析 | 第64-68页 |
4.2.2 易损性模块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2.3 保险规模模块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2.4 财务模块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2.5 调整系数计算 | 第72-77页 |
4.3 方案比较 | 第77-81页 |
4.3.1 方案一:不附加风险费用 | 第78页 |
4.3.2 方案二:设置绝对免赔率 | 第78-79页 |
4.3.3 方案三:设定理赔基准 | 第79-80页 |
4.3.4 方案四:设定赔付比例 | 第80-81页 |
4.4 敏感性分析 | 第81-87页 |
4.5 政策建议 | 第87-8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2页 |
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 | 第89-90页 |
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90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8页 |
附录Ⅰ福州市 336 座建筑物震害分析数据 | 第98-108页 |
附录Ⅱ敏感性分析计算表 | 第108-112页 |
致谢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