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立体信息舒适度评价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1 立体信息舒适度的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2.2 立体信息舒适度的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人眼视觉系统特性 | 第14-24页 |
2.1 人眼视觉系统结构及原理 | 第14-16页 |
2.1.1 人眼的生理结构 | 第14-15页 |
2.1.2 基本视觉信息 | 第15-16页 |
2.2 人眼视觉系统的感知机制 | 第16-17页 |
2.3 人眼视觉系统的生理特性 | 第17-20页 |
2.3.1 视觉非线性 | 第17-18页 |
2.3.2 多通道特性 | 第18页 |
2.3.3 对比度敏感度带通特性 | 第18-19页 |
2.3.4 掩盖效应 | 第19-20页 |
2.4 立体视觉机理 | 第20-23页 |
2.4.1 双眼视差 | 第21页 |
2.4.2 辐辏 | 第21-22页 |
2.4.3 适应性调节 | 第22页 |
2.4.4 视差图像在人脑的融合 | 第22页 |
2.4.5 主眼辅眼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立体显示原理及立体信息评价技术 | 第24-36页 |
3.1 立体显示系统组成及原理 | 第24-25页 |
3.2 3D显示分类 | 第25-28页 |
3.2.1 有辅助工具观看的立体显示 | 第25-27页 |
3.2.2 无辅助工具裸眼直接观看的立体显示技术 | 第27-28页 |
3.3 3D显示的舒适度和视疲劳 | 第28页 |
3.4 立体图像舒适度主观评价 | 第28-35页 |
3.4.1 主观评价基本概念 | 第29页 |
3.4.2 评价指标提取(颜色模型及转换) | 第29-31页 |
3.4.3 实验条件(设备、环境、素材、被试者) | 第31-33页 |
3.4.4 实验过程 | 第33-34页 |
3.4.5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对比度对立体图像舒适度影响的定量研究 | 第36-50页 |
4.1 实验方法 | 第36-40页 |
4.1.1 素材选取 | 第36-37页 |
4.1.2 对比度计算方法 | 第37-38页 |
4.1.3 对比度调整方法 | 第38-40页 |
4.2 实验过程 | 第40-43页 |
4.2.1 预备实验 | 第40-41页 |
4.2.2 实验步骤 | 第41-43页 |
4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3-47页 |
4.4 普适性验证 | 第47-4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五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舒适度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及综合评价 | 第50-66页 |
5.1 BP神经网络多指标综合评价原理 | 第50-54页 |
5.1.1 模型结构 | 第50-51页 |
5.1.2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 | 第51-52页 |
5.1.3 网络的学习与训练 | 第52-54页 |
5.1.4 权重计算方法 | 第54页 |
5.2 实验过程 | 第54-57页 |
5.2.1 样本库建立 | 第54-56页 |
5.2.2 网络参数确定 | 第56-57页 |
5.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7-65页 |
5.3.1 网络的验证 | 第58-61页 |
5.3.2 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 | 第61-62页 |
5.3.3 权重比较及合理性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3.4 舒适度的综合评价 | 第6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总结 | 第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英文缩略语表 | 第71-72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