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航空、航天论文--航空论文--航空制造工艺论文--飞机制造论文--飞机装配论文

基于精益3P活动的飞机装配生产线布局方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1.2 课题来源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3页
    1.4 飞机装配生产线布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5 飞机装配生产线精益布局的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6 论文结构第15-17页
第二章 面向飞机装配的精益生产线布局方法第17-37页
    2.1 飞机装配工艺对布局影响第17页
    2.2 传统的飞机装配生产线布局的基本形式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飞机装配生产线产品导向型布局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飞机装配线工艺导向型布局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飞机装配生产线成组生产单元布局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飞机装配生产线固定式布局第21-22页
    2.3 飞机装配生产线精益生产布局设计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飞机装配生产线精益生产布局设计的含义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飞机装配生产线精益生产布局设计的原则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基于精益 3P理念的飞机装配生产线布局模型的建立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3P工具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3P活动的步骤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精益 3P理念下建立生产线布局模型第24-26页
    2.5 飞机装配生产线布局思路与要求第26-28页
    2.6 飞机装配生产线单件流的生产方式第28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飞机装配生产线价值流的识别与优化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精益连续流生产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单件流生产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6.4 精益拉动式生产方式第35-37页
第三章 基于 3P活动的装配线规划及决策方法第37-52页
    3.1 落地灯整流罩的装配流程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落地灯整流罩装配流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落地灯整流罩的装配流程鱼刺图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落地灯整流罩的装配流程细化第38-39页
    3.2 布局模拟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整流罩装配生产线布局思路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生产线布局头脑风暴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生产线布局 1:15模拟第41-45页
    3.3 布局方案决策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方案初步分析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AHP方法科学决策最优化布局第47-52页
第四章 装配线物流建模与仿真分析第52-63页
    4.1 仿真对于落地灯整流罩装配线作用第52页
    4.2 Delmia/Quest仿真软件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Delmia/Quest仿真软件概述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Delmia/Quest仿真模型构成第53-54页
    4.3 物流建模参数化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物流建模参数化意义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数据模型的建立及描述第55-56页
    4.4 仿真模型输入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仿真模型建立的建立范围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仿真模型输入第57页
    4.5 仿真模型建立以及仿真结果第57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仿真模型建立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9-63页
第五章 基于Moonshine的装配线精益分析与改善第63-71页
    5.1 Moonshine工具简介第63-64页
    5.2 分析过程第64-65页
    5.3 生产线布局实地 1:1 模拟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传统库房摆放零件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按照单架份配套零件摆放第66-67页
    5.4 布局实施与改进举例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装配生产线工具摆放的改进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产品转运的改进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装配车间和喷漆车间转运目视化改善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减少FAJ准备时间,缩短周期时间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编制FAJ标准工作法,改进流程,缩短装配时间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改进FAJ和FUHF间的零件转运第70-71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5页
致谢第75-76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叶栅式反推力装置结构和气动性能研究
下一篇:海量空间环境数据分布式并行处理关键技术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