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银纳米线的合成及在透明电极中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9页
    1.1 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制备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纳米科技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一维纳米材料第11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1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2 一维金属纳米材料的电导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.3 金属和半导体纳米线的应用第16页
    1.2 透明电极的应用领域及种类第16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透明电极在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应用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有机光电器件概述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OLED和OPVs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3 ITO透明电极的发展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透明电极的种类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1 透明导电氧化物半导体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2 碳纳管米网和石墨烯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3 超薄金属薄膜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.4 网状金属纳米线第23页
    1.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3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课题的背景及选题意义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银纳米线的研究现状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研究现状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课题的难点及核心问题第28-29页
第二章 银纳米线的合成研究第29-51页
    2.1 实验原理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AgNO3的还原反应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银纳米颗粒成核过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一维纳米结构的形成第30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前相关准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清洗硅片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配制金属盐-乙二醇溶液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实验步骤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反应液的准备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银纳米线的合成反应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银纳米线的提纯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银纳米线的表征第33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3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PVP与硝酸银的摩尔比对银纳米线生长的影响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PVP与AgNO3摩尔比为 1.5:1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PVP与硝酸银摩尔比为 3:1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3 PVP与硝酸银摩尔比为 6:1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4 PVP与硝酸银摩尔比为 15:1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金属盐对银纳米线生长的影响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不加入NaCl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NaCl浓度为 10μM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NaCl浓度为 30μM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NaCl浓度为 50μM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5 FeCl3浓度为 10μM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6 FeCl3浓度为 30μM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银纳米线的提纯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1 3000rpm转速离心分离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2 4500rpm转速离心分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3 6000rpm转速离心分离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.4 9000rpm转速离心分离第49-51页
第三章 基于银纳米线的透明电极的制备第51-66页
    3.1 实验原理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银纳米线透明电极的导电性和光透过率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旋涂第51-52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前相关准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清洗玻璃基片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配制浓度为 3mg/mL的银纳米线-乙醇悬浊液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实验步骤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1 旋涂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2 真空退火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.3 透明电极的表征相关参数的测试第53-54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4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旋涂时转速对透明电极方阻和光透过率的影响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旋涂角速度为 800rpm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旋涂角速度为 1500rpm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旋涂角速度为 3000rpm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4 旋涂角速度为 6000rpm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旋涂次数对透明电极方阻和光透过率的影响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转速为 800rpm旋涂4次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转速为 3000rpm旋涂4次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3 转速为 6000rpm旋涂4次第63-66页
第四章 结论第66-69页
    4.1 银纳米线的合成第66-67页
    4.2 基于银纳米线的透明电极的制备第67-68页
    4.3 研究前景展望第68-69页
致谢第69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玻/碳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拉伸力学性能研究
下一篇:延迟焦化与渣油加氢加工路线技术分析及盈利能力比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