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--以湖南省会同县为例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4-4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4-17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9-34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9-22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22-26页 |
·国内外研究成果 | 第26-34页 |
·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| 第34页 |
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34-3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5-37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37页 |
·可能的创新 | 第37-40页 |
第二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 | 第40-62页 |
·山区农村自然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| 第40-46页 |
·地形地貌多变且区域内差异显著 | 第40-42页 |
·地质构造复杂导致地质灾害严重 | 第42页 |
·土壤分布地带性明显且耕地质量低 | 第42-43页 |
·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大但保护责任重 | 第43-46页 |
·山区农村社会文化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| 第46-50页 |
·山区农村人口密度低且居住分散 | 第46-48页 |
·山区农村少数民族比重大且风俗习惯独特 | 第48-49页 |
·山区农村封闭性大且思想观念保守 | 第49-50页 |
·山区农村经济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| 第50-56页 |
·经济结构多元化且农林比重大 | 第50-51页 |
·经济基础差且底子薄 | 第51-54页 |
·劳动力跨省跨县转移而就地转移少 | 第54页 |
·农业商品化程度低 | 第54-55页 |
·宜机耕地少且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| 第55-56页 |
·山区农村法律政策环境对人力资源开发影响 | 第56-60页 |
·农村法律政策大环境 | 第56-58页 |
·山区农村法律政策环境 | 第58-60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法律政策环境结论 | 第60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结论 | 第60-62页 |
第三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与供求 | 第62-99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 | 第62-68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性别分布 | 第62-63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年龄分布 | 第63-65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学历分布 | 第65页 |
·山区农村三类人才分布 | 第65-66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产业分布 | 第66-67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民族分布 | 第67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结论 | 第67-68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 | 第68-87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现状 | 第68-79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| 第79-85页 |
·山区农村社会管理人才供给 | 第85-86页 |
·山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供给 | 第86-87页 |
·山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供给 | 第87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给结构 | 第87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需求 | 第87-91页 |
·山区农村功能变化 | 第88-89页 |
·山区农村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| 第89-90页 |
·山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 | 第90页 |
·山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需求 | 第90页 |
·山区农村一般人员需求 | 第90-91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需求结构 | 第91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求综合分析 | 第91-99页 |
·山区农村耕地抛荒与农村劳动力 | 第91-98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供求均衡 | 第98-99页 |
第四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 | 第99-114页 |
·个人-人力资本载体 | 第99-102页 |
·自我开发优势 | 第99-100页 |
·自我开发特点 | 第100-101页 |
·人力资源自我开发的方式 | 第101-102页 |
·人力资源自我开发结论 | 第102页 |
·家庭-人力资源开发的自然组织 | 第102-106页 |
·家庭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02-104页 |
·家庭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| 第104-105页 |
·家庭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05-106页 |
·山区农村组织 | 第106-108页 |
·山区农村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06页 |
·山区农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06-107页 |
·山区农村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·山区各级政府 | 第108-110页 |
·政府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08页 |
·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08-109页 |
·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·农村外组织 | 第110-112页 |
·农村外组织与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10页 |
·农村外组织人力资源开发 | 第110-112页 |
·农村外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12页 |
·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相互关系及其整合 | 第112-114页 |
第五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象 | 第114-135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及青少年 | 第114-120页 |
·山区留守儿童及青少年研究 | 第114-116页 |
·山区留守青少年开发研究 | 第116-119页 |
·山区留守儿童和青少年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19-120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人力资源 | 第120-129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人力资源研究 | 第120-124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开发研究 | 第124-127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中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27-129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老年人 | 第129-135页 |
·山区农村留守老年人研究 | 第129-132页 |
·山区留守老年人开发研究 | 第132-133页 |
·山区留守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33-135页 |
第六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 | 第135-169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 | 第135-153页 |
·劳动力转移 | 第135-144页 |
·教育投资 | 第144-148页 |
·医疗保健投资 | 第148-153页 |
·山区农村产业化和干中学 | 第153-158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53-154页 |
·政府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存在问题 | 第154-156页 |
·产业化及干中学模型的建立 | 第156-157页 |
·产业化和干中学开发人力资源优势 | 第157-158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激励 | 第158-164页 |
·激励的作用 | 第158-159页 |
·山区农村激励理论 | 第159-161页 |
·村干部激励 | 第161-163页 |
·其他人员激励 | 第163-164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组织化 | 第164-169页 |
·人力资源组织化理论 | 第164-165页 |
·山区农村组织类型及运行 | 第165-167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组织化创新 | 第167-169页 |
第七章 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论与对策 | 第169-181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结论 | 第169-171页 |
·山区人力资源开发环境结论 | 第169页 |
·山区人力资源供求结论 | 第169页 |
·山区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结论 | 第169-170页 |
·山区人力资源开发对象结论 | 第170页 |
·山区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结论 | 第170-171页 |
·山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| 第171-179页 |
·基于山区农村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| 第171-173页 |
·基于产业化干中学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| 第173-174页 |
·基于耕地抛荒调动农民积极性对策 | 第174-177页 |
·基于山区特殊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 | 第177-179页 |
·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 | 第179-181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179页 |
·后续研究 | 第179-1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1-188页 |
附录 | 第188-199页 |
致谢 | 第199-20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2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