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前言 | 第10页 |
1.2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3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理论分析 | 第15-24页 |
2.1 后压浆技术主要概念 | 第15页 |
2.1.1 基本定义 | 第15页 |
2.1.2 后压浆技术分类 | 第15页 |
2.2 柱球扩张理论在后压浆技术中的应用 | 第15-18页 |
2.2.1 孔扩张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2.2 后压浆扩张规律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3 后压浆技术的作用机理 | 第18-20页 |
2.3.1 增加桩基持力层强度 | 第18页 |
2.3.2 提高桩端土体的摩阻力 | 第18-19页 |
2.3.3 增强桩侧摩阻力 | 第19页 |
2.3.4 改善荷载传递性能 | 第19-20页 |
2.4 后压浆注浆力学机理 | 第20-21页 |
2.4.1 物理力学机理 | 第20-21页 |
2.4.2 化学机理 | 第21页 |
2.5 后压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5.1 桩端持力层地质情况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5.2 桩基自身条件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5.3 压浆施工过程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6 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公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数值模拟分析 | 第24-46页 |
3.1 数值模拟软件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3.2 数值计算技术 | 第25页 |
3.3 弹塑性矩阵推导 | 第25-27页 |
3.4 初始应力状态确定 | 第27-30页 |
3.4.1 理论基础 | 第28-29页 |
3.4.2 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| 第29-30页 |
3.5 数值分析计算模型 | 第30-37页 |
3.5.1 桩身本构模型的选取 | 第31页 |
3.5.2 桩周持力层土体本构模型 | 第31-33页 |
3.5.3 桩基础与周围土体接触面单元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5.4 桩基与土体初始状态的确定 | 第35页 |
3.5.5 几何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5.6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| 第36-37页 |
3.6 仿真计算分析 | 第37-45页 |
3.6.1 后压浆与常规钻孔灌注桩对比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6.2 参数分析 | 第38-44页 |
3.6.2.1 加载过程对桩周土体的影响分析 | 第38-43页 |
3.6.2.2 桩侧与桩端模量变化规律分析 | 第43页 |
3.6.2.3 注浆量及注浆体强度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.3 数值分析主要结论 | 第44-45页 |
3.7 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公路桥梁后压浆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研究 | 第46-60页 |
4.1 试验概况 | 第46-49页 |
4.1.1 依托工程简介 | 第46页 |
4.1.2 地质条件 | 第46-47页 |
4.1.3 水文条件 | 第47页 |
4.1.4 试桩规划 | 第47-48页 |
4.1.5 试桩基本参数 | 第48-49页 |
4.2 试验研究主要目的 | 第49-50页 |
4.3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50-51页 |
4.3.1 桩基顶沉降值 | 第50页 |
4.3.2 桩基承受的轴力 | 第50页 |
4.3.3 桩端阻力 | 第50页 |
4.3.4 桩侧摩阻力 | 第50-51页 |
4.4 加载与试验测试系统 | 第51-55页 |
4.4.1 试验量测系统 | 第51-55页 |
4.5 试验加载 | 第55-59页 |
4.5.1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| 第55-56页 |
4.5.2 桩身轴力、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发挥性状 | 第56页 |
4.5.3 后压浆对灌注桩承载力影响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5.4 后压浆工艺桩剖析结果 | 第57-58页 |
4.5.5 数值成果对比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6 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1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0页 |
5.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