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用模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及应用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.1 金属材料的磨损 | 第10-12页 |
1.3.2 热锻模具的寿命 | 第12-13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2 试验方法 | 第15-22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5-16页 |
2.1.1 材料选择 | 第15页 |
2.1.2 制备工艺 | 第15-16页 |
2.1.3 热处理工艺 | 第16页 |
2.2 性能测试 | 第16-17页 |
2.3 磨损试验 | 第17-21页 |
2.3.1 磨损试样制备 | 第17-19页 |
2.3.2 磨损试验过程 | 第19-21页 |
2.4 微观分析 | 第21-22页 |
3 常用模具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| 第22-31页 |
3.1 H13 钢的摩擦磨损性能 | 第22-25页 |
3.1.1 H13 钢的磨损 | 第22-24页 |
3.1.2 H13 钢的摩擦系数 | 第24-25页 |
3.2 堆焊模具钢的摩擦磨损性能 | 第25-29页 |
3.2.1 堆焊模具钢的磨损 | 第26-27页 |
3.2.2 堆焊模具钢的摩擦系数 | 第27-2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4 常用模具材料的磨损特征及分析 | 第31-40页 |
4.1 H13 钢的磨损特征及分析 | 第31-35页 |
4.1.1 H13 钢的磨面形貌及成分 | 第31-33页 |
4.1.2 H13 钢的磨屑形貌及成分 | 第33-35页 |
4.2 堆焊模具钢的磨损特征及分析 | 第35-39页 |
4.2.1 堆焊模具钢的磨面形貌及成分 | 第35-37页 |
4.2.2 堆焊模具钢的磨屑形貌及成分 | 第37-3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5 新磨损计算模型的提出 | 第40-45页 |
5.1 单一磨损机理作用下的磨损计算公式 | 第40-44页 |
5.1.1 粘着磨损计算公式 | 第40-41页 |
5.1.2 磨粒磨损计算公式 | 第41-42页 |
5.1.3 氧化磨损计算公式 | 第42-44页 |
5.2 建立新的磨损计算模型 | 第4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6 轮毂锻模上模芯的形状优化设计 | 第45-61页 |
6.1 优化问题的描述 | 第45-47页 |
6.1.1 轮毂锻模的磨损情况 | 第45页 |
6.1.2 上模芯形状优化的数学建模 | 第45-47页 |
6.2 磨损试验 | 第47-52页 |
6.2.1 试验条件 | 第47-49页 |
6.2.2 磨屑的 SEM 检测 | 第49-52页 |
6.3 BP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| 第52-57页 |
6.3.1 BP 神经网络样本数据的生成 | 第53-56页 |
6.3.2 BP 神经网络的训练和测试 | 第56-57页 |
6.4 基于 SQP 算法的模具形状优化 | 第57-59页 |
6.4.1 优化流程 | 第57-58页 |
6.4.2 优化结果分析 | 第58-59页 |
6.5 试验验证 | 第59-6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61-62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 | 第67页 |
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