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课题来源、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课题来源 | 第11页 |
1.1.2 课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空间站源分离尿液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2.1 源分离尿液及其组分 | 第12页 |
1.2.2 空间站源分离尿液预处理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3 空间站源分离尿液预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4 空间站源分离尿液预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| 第15-17页 |
1.3 电催化氧化技术及其在源分离尿液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| 第17-21页 |
1.3.1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机理 | 第17-19页 |
1.3.2 电催化氧化技术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3.3 电催化氧化技术在源分离尿液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4.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4页 |
2.2 尿液来源及实验装置 | 第24-25页 |
2.2.1 尿液来源 | 第24页 |
2.2.2 实验装置 | 第24-25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3.1 水质分析方法 | 第25页 |
2.3.2 电化学分析方法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新型尿液预处理稳定剂及应用条件研究 | 第27-43页 |
3.1 预处理稳定剂的可行性分析 | 第27-35页 |
3.1.1 预处理稳定剂对氨氮和尿素的氧化结果 | 第27-28页 |
3.1.2 预处理稳定剂的抑菌作用 | 第28-30页 |
3.1.3 预处理稳定剂的防沉淀性能 | 第30-31页 |
3.1.4 预处理稳定剂对尿液中其它有机物的氧化结果 | 第31-32页 |
3.1.5 预处理稳定剂的形态对其对尿液pH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3.2 预处理稳定剂对尿液稳定的影响因素及最优参数的确定 | 第35-42页 |
3.2.1 预处理时间的确定 | 第35-37页 |
3.2.2 预处理稳定剂加入量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3.2.3 预处理稳定剂和柠檬酸的配比 | 第39-40页 |
3.2.4 预处理稳定剂与柠檬酸加入方式的选择 | 第40-4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电催化氧化预处理尿液的实验研究 | 第43-61页 |
4.1 氨氮和尿素的电催化氧化机理 | 第43-47页 |
4.1.1 氨氮的电催化氧化机理 | 第43-44页 |
4.1.2 尿素的电催化氧化机理 | 第44-46页 |
4.1.3 模拟尿液的电催化氧化机理 | 第46-47页 |
4.2 尿液电催化氧化预处理的最优参数的确定 | 第47-58页 |
4.2.1 电极材料的确定 | 第47-50页 |
4.2.2 极板间距的确定 | 第50-53页 |
4.2.3 搅拌速率的确定 | 第53页 |
4.2.4 电流密度的确定 | 第53-55页 |
4.2.5 初始Cl~-浓度的确定 | 第55-57页 |
4.2.6 初始pH的确定 | 第57-58页 |
4.3 电催化氧化处理实际尿液的实验研究 | 第58-60页 |
4.3.1 最优参数下电催化氧化的处理结果 | 第58-59页 |
4.3.2 密闭反应器中电催化氧化处理尿液的结果 | 第59页 |
4.3.3 电催化氧化预处理后尿液的存储稳定性 | 第59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5章 两种预处理方法的系统设计与经济分析 | 第61-69页 |
5.1 两种不同预处理方法的系统设计 | 第61-64页 |
5.1.1 新型预处理稳定剂加药系统的设计 | 第61-62页 |
5.1.2 电催化氧化预处理系统的设计 | 第62-64页 |
5.2 两种预处理方法的经济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2.1 新型预处理稳定剂的经济分析 | 第64-66页 |
5.2.2 电催化氧化预处理的经济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