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 | 第9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0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“告别革命论”的表现、危害与实质 | 第15-27页 |
2.1 “革命”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2 “告别革命论”的表现 | 第16-19页 |
2.2.1 将“破”与“立”完全对立起来 | 第16-17页 |
2.2.2 将革命与改良完全对立起来 | 第17-18页 |
2.2.3 主张“选择和谐、改良、多元共生的思路” | 第18-19页 |
2.3 “告别革命论”的危害 | 第19-22页 |
2.3.1 否定革命成果 | 第19-20页 |
2.3.2 否定今后的改革 | 第20-21页 |
2.3.3 搞乱人们的思想 | 第21页 |
2.3.4 适应敌对势力西化、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| 第21-22页 |
2.4 “告别革命论”的实质 | 第22-26页 |
2.4.1 将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极度简单化 | 第22-23页 |
2.4.2 借否定革命来否定社会主义 | 第23-24页 |
2.4.3 企图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| 第24-25页 |
2.4.4 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反思 | 第25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中国革命的必然性、正义性、进步性 | 第27-37页 |
3.1 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| 第27-30页 |
3.1.1 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性质 | 第27-29页 |
3.1.1.1 帝国主义的侵略 | 第27-28页 |
3.1.1.2 中国的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| 第28-29页 |
3.1.2 独立和富强是近代中国革命两大历史任务 | 第29-30页 |
3.1.3 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 | 第30页 |
3.2 中国革命的正义性 | 第30-32页 |
3.2.1 推翻帝国主义统治,实现国家独立 | 第30-31页 |
3.2.2 推翻封建主义统治,实现人民民主 | 第31-32页 |
3.2.3 为世界被压迫民族树立典范 | 第32页 |
3.3 中国革命的进步性 | 第32-35页 |
3.3.1 经济基础发生变化 | 第32-33页 |
3.3.2 人民地位发生变化 | 第33-34页 |
3.3.3 国家地位发生变化 | 第34-35页 |
3.3.4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开辟道路 | 第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新时代不能告别革命 | 第37-42页 |
4.1 革命是历史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品质 | 第37页 |
4.2 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必须重视的、不可忽视的部分 | 第37-38页 |
4.3 革命精神不但必须坚持,而且要大力弘扬 | 第38-41页 |
4.3.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,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 | 第38-39页 |
4.3.2 立场坚定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| 第39页 |
4.3.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| 第39-40页 |
4.3.4 加强人民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国情教育 | 第40-4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