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大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.1 铝-空气电池的应用 | 第12-14页 |
1.1.1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上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1.1.2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2 铝-空气电池工作原理 | 第14页 |
1.3 铝-空气电池的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3.1 空气正极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2 电解质溶液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.3 铝负极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2 实验试剂、仪器与实验方法 | 第22-30页 |
2.1 实验材料及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设备及仪器 | 第23页 |
2.3 实验电极制备 | 第23-24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4.1 不同pH值的电解质溶液配制 | 第24-25页 |
2.4.2 数字万用表的校正 | 第25-26页 |
2.4.3 电池电动势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2.4.4 单电极电势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4.5 铝的腐蚀稳定电极电势-pH曲线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4.6 中性电解质溶液中铝稳定电极电势的快速切入实验 | 第28-29页 |
2.4.7 电池恒电流充/放电测试 | 第29-30页 |
3 铝-空气电池的空气正极研究 | 第30-34页 |
3.1 引言 | 第30-31页 |
3.2 实验测定 | 第31页 |
3.2.1 三种材料作为空气正极集流体的比较实验 | 第31页 |
3.2.2 测量空气正极和铝负极各自的电极电势 | 第3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3页 |
3.3.1 比较三种材料作为空气正极集流体的优劣 | 第31-32页 |
3.3.2 测量空气正极和铝负极各自的电极电势 | 第32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4 铝的热力学电势-pH图与腐蚀稳定电势-pH图 | 第34-50页 |
4.1 引言 | 第34页 |
4.2 热力学计算与绘制Al-H_2O体系E-pH图 | 第34-37页 |
4.3 铝-水体系的腐蚀稳定E-pH图 | 第37-41页 |
4.4 实验测定 | 第41-43页 |
4.4.1 经表面处理的铝电极电势测定实验 | 第42页 |
4.4.2 在pH值1-14范围内铝的稳定电势测定实验 | 第42-43页 |
4.4.3 中性电解质溶液中铝稳定电极电势的快速切入实验 | 第43页 |
4.5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8页 |
4.5.1 经表面处理的铝电极电势测定实验 | 第43-44页 |
4.5.2 在pH值1-14范围内铝的稳定电势测定实验 | 第44-46页 |
4.5.3 铝稳定电极电势的快速切入实验测定 | 第46-4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5 对实用原型离子膜空气电极的铝-空气电池的研究 | 第50-53页 |
5.1 前言 | 第50-51页 |
5.1.1 电池结构设计 | 第50页 |
5.1.2 电池理论电动势和理论容量计算 | 第50-51页 |
5.2 实验内容 | 第5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6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