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总体规划论文

“泛历史环境”下的建筑设计元素应用--以“腾冲州大街”设计为例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目录第9-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主要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8-21页
第二章 泛历史环境第21-33页
    2.1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界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保护范围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建设控制地带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环境协调区第21-22页
    2.2 “历史环境”与“泛历史环境”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历史环境”的概念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“泛历史环境”的概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“泛历史环境”与“历史环境”的关系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“泛历史环境”同“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界限”的关系第23-24页
    2.3 我国泛历史环境设计发展第24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自律发展阶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开放发展阶段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百花齐放阶段第27-33页
第三章 传统空间组织的发展与传承第33-47页
    3.1 空间构成的借鉴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传统空间大格局的借鉴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传统空间院落的借鉴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传统空间围合的借鉴第36-37页
    3.2 空间尺度的借鉴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传统尺寸比例的借鉴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传统尺寸收分的借鉴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传统尺寸氛围的借鉴第41-42页
    3.3 空间时序的借鉴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空间时序的排列借鉴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空间时序的痕迹借鉴第44-4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四章 建筑形体的融合第47-59页
    4.1 建筑天际的融合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传统建筑天际轮廓的借鉴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传统建筑天际意向的借鉴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传统建筑天际关系的借鉴第50-51页
    4.2 建筑虚实的融合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筑虚实的韵律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建筑虚实的关系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建筑虚实的景框第53-54页
    4.3 建筑体量的融合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建筑体量比例的继承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建筑体量尺寸的继承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建筑体量交互的继承第57-5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8-59页
第五章 街巷界面的延续第59-67页
    5.1 立面韵律的延续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延续立面韵律的节奏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延续立面韵律的变化第61页
    5.2 细部拼贴的延续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延续细部拼贴的主题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延续细部拼贴的元素第63-64页
    5.3 母题运用的延续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几何母题的延续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意蕴母题的延续第65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第六章 腾冲州大街项目设计实践第67-119页
    6.1 设计背景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项目背景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设计要求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基地现状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基地所属环境第69-71页
    6.2 腾冲元素分析第71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腾冲的历史文化元素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腾冲的建筑遗产元素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腾冲的民俗文脉元素第78-83页
    6.3 本案设计思路第83-9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入口设计思考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功能设计思考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分区设计思考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方案形成思考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方案优选思考第89-92页
    6.4 本案设计成果第92-11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A地块方案设计第92-10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E地块方案设计第100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其他地块方案设计思考第105-118页
    6.5 本案个人参与工作明细第118-119页
结语第119-121页
致谢第121-123页
参考文献第123-125页

论文共1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内聚光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热效率研究
下一篇:弹性设计思想下高校教学楼设计策略研究--以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教学楼设计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