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(1949年~)论文

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研究(1949-1966)

中文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4页
导论第14-21页
 一、选题的理论意义、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第14-15页
  (一) 理论意义第14页
  (二) 学术价值第14页
  (三) 现实作用第14-15页
 二、学术史综述第15-18页
  (一) 与本选题相关的通史著作第15-16页
  (二) 代表性的专著与论文第16-18页
 三、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第18-19页
  (一) 重点第18页
  (二) 难点第18页
  (三) 创新点第18-19页
 四、相关界定第19-21页
  (一) 时间界定第19页
  (二) 概念界定第19-21页
第一章 建国初期意识形态整肃与传统文化的命运第21-38页
 一、肃清封建思想残余第21-27页
  (一) 批判封建等级思想第21-22页
  (二) 破除封建迷信第22-23页
  (三) 革除封建旧俗第23-25页
  (四) 取缔会道门第25-27页
 二、批判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第27-38页
  (一) 对电影《武训传》的批判第27-30页
  (二) 批判俞平伯的《红楼梦》研究第30-32页
  (三) 批判胡适思想第32-34页
  (四) 批判胡风的“民族形式”思想第34-38页
第二章 建国初期的“双百”方针与民族传统的回归第38-55页
 一、“双百”方针提出前传统文化的境遇第38-41页
 二、传统文化与“双百”方针的形成第41-46页
  (一) 历史学问题与“百家争鸣”第41-42页
  (二) 戏曲问题与“百花齐放”第42-44页
  (三) “双百”方针的正式提出第44-46页
 三、传统文化领域的“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”第46-49页
  (一) 学术界的“百家争鸣”第47-48页
  (二) 文艺界的“百花齐放”第48-49页
 四、“双百”方针落实受挫与民族传统回归的畸变第49-55页
  (一) 传统文化界的“反右”第49-52页
  (二) “大跃进”与民间文化的“高扬”第52-55页
第三章 建国初期的“批判继承”法及其相关争论第55-76页
 一、“批判继承”的方针第55-56页
 二、关于“抽象继承法”的争论第56-61页
  (一) “抽象继承法”的提出第56-58页
  (二) 前奏:学术界对“抽象继承法”的争论第58-59页
  (三) 转向:“抽象继承法”的批判第59-60页
  (四) “普遍性形式”论的批判第60-61页
 三、关于道德继承性和阶级性问题的争论第61-66页
  (一) “道德继承论”的提出第61-63页
  (二) 学术界对道德的的阶级性与继承性问题的大讨论第63-64页
  (三) 学术争论升级为政治批判第64-66页
 四、“人民性”标准与“中间作品”问题的争论第66-71页
  (一) 古代文学的“人民性”问题第66-68页
  (二) “中间作品”问题的讨论第68-71页
 五、“阶级观点”与“历史主义”之争第71-76页
第四章 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中外之争第76-91页
 一、中西医之争第76-81页
  (一) “中医西医化”第76-78页
  (二) 中医工作错误的纠正第78-80页
  (三) “关键在于西医学中医”第80-81页
 二、国画政策的中外之争第81-84页
  (一) 用苏式素描教学模式来改造国画第81-83页
  (二) 摆脱苏联模式,繁荣国画艺术第83-84页
 三、文字改革方向之争第84-91页
  (一) 文字改革拼音化方向的确定第84-87页
  (二) 拼音文字不能立即代替汉字第87-88页
  (三) 拼音文字设计的拉丁化与民族形式之争第88-91页
第五章 建国初期文化建设的古今之辩第91-110页
 一、戏曲改革的古今之争第91-97页
  (一) 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第91-92页
  (二) “以现代戏为纲”第92-94页
  (三) 从“两条腿走路”到“三并举”第94-95页
  (四) “一花独放”第95-97页
 二、文物保护的古今之争第97-104页
  (一) 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争第97-99页
  (二) 批判梁思成的文物建筑保护思想第99-104页
 三、“厚今薄古”论第104-110页
  (一) “厚今薄古”论产生的缘由第105-106页
  (二) 形而上学的“厚”“薄”观第106-108页
  (三) 批判“厚古薄今”第108-110页
第六章 建国初期传统民间文艺的“推陈出新”第110-137页
 一、“文艺大众化”与“民间形式”的倡导第110-112页
 二、“戏曲现代戏”第112-122页
  (一) 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第112-117页
  (二) 现代戏的“大跃进”第117-119页
  (三) “京剧现代戏”第119-122页
 三、新年画运动第122-128页
  (一) 新年画的渊源第122-123页
  (二) 新年画运动的开展第123-126页
  (三) 关于月份牌年画的争论第126-128页
 四、新民歌运动第128-137页
  (一) 新民歌的兴起与发展第128-131页
  (二) 关于新诗发展问题的讨论第131-134页
  (三) 新民歌运动的落潮第134-137页
第七章 对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若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第137-149页
 一、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演化规律第137-139页
  (一) 1949—1955 年:传统文化的改造第137页
  (二) 1956—1957 年:民族传统的回归第137-138页
  (三) 1957—1960 年:“厚今薄古”与民间文化的“高扬”第138页
  (四) 1960—1962 年:“双百”方针的再提倡第138-139页
  (五) 1963—1966 年:民族虚无主义的盛行第139页
 二、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特点第139-142页
  (一) 批判远多于继承第139-140页
  (二) 强调服务于现实第140页
  (三) 张扬民族性第140-141页
  (四) 追求“大众化”第141页
  (五) 注重文化工具价值的考量第141-142页
 三、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影响第142-146页
  (一) 积极意义第142-144页
  (二) 消极影响第144-146页
 四、对建国初期传统文化政策的历史反思第146-149页
  (一) 肃清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第146-147页
  (二) 正确处理传统文化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第147页
  (三) 尊重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第147-148页
  (四) 必须处理好文化建设的古今中外关系第148页
  (五) 重视对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第148-149页
参考文献第149-162页
 一、经典著作第149页
 二、文件及资料集第149-153页
 三、报刊杂志第153页
 四、相关著作(大陆)第153-156页
 五、国外及港澳台著作第156页
 六、硕博论文第156-157页
 七、期刊论文第157-16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2-163页
后记第163-164页

论文共16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清末新政与中国早期城市化研究
下一篇:中共冀鲁豫边区救灾事业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