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4页 |
一、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三、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 创新之处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小产权房概述 | 第14-20页 |
一、 小产权房的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一) 概念 | 第14页 |
(二) 与“大产权房”的区别 | 第14-15页 |
二、 小产权房的共性 | 第15-17页 |
(一) 地区分布 | 第15-16页 |
(二) 土地取得方式 | 第16页 |
(三) 流通范围 | 第16页 |
(四) 房款支付方式 | 第16-17页 |
三、 小产权房的分类 | 第17-20页 |
(一) 占用耕地建造的小产权房 | 第17页 |
(二) 占用宅基地建造的小产权房 | 第17页 |
(三) 占用其他集体建设用地建造的小产权房 | 第17-20页 |
第二章 小产权房产生的原因 | 第20-28页 |
一、 小产权房产生的体制原因 | 第20-22页 |
(一) 城乡二元化土地制度是根本原因 | 第20-21页 |
(二) 土地征收制度存在问题 | 第21-22页 |
二、 小产权房产生的社会原因 | 第22-23页 |
三、 小产权房产生的经济原因 | 第23-24页 |
(一) 城市商品房的高价格 | 第23-24页 |
(二) 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弊端和不足 | 第24页 |
四、 小产权房产生原因背后的利益博弈 | 第24-28页 |
(一) 地方政府:耕地保护与卖地财政 | 第24-25页 |
(二) 集体组织:村委会代行民权掩盖下的私欲 | 第25页 |
(三) 农民:被迫卖地与征地补偿的利益差异 | 第25-26页 |
(四) 开发商:利润追求者与“新农村建设者” | 第26-27页 |
(五) 购房人:最大的受益者或最大的受损者 | 第27页 |
(六) 综合分析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对小产权房积极作用和危害的综合分析 | 第28-34页 |
一、 小产权房对社会现实的积极作用 | 第28-29页 |
(一) 解决了部分低收入群体和流动人群的居住问题 | 第28页 |
(二) 事实上对城市房价起到了平抑作用 | 第28-29页 |
(三) 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| 第29页 |
(四) 为打破城乡分治和“同地同权”埋下伏笔 | 第29页 |
二、 小产权房的危害分析 | 第29-34页 |
(一) 购房者购买小产权房后利益无保障 | 第29-31页 |
(二) 小产权房严重威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 | 第31-32页 |
(三) 小产权房滋生腐败 | 第32页 |
(四) 小产权房浪费社会经济资源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小产权房问题解决的对策 | 第34-44页 |
一、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根本出路——逐步消除小产权房 | 第34页 |
二、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和政策基础 | 第34-36页 |
(一) 与小产权房相关的现行法律 | 第34-35页 |
(二) 与小产权房有关的国家政策 | 第35-36页 |
三、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应遵循的原则 | 第36-37页 |
(一) 平等原则 | 第36页 |
(二) 禁止与疏导、分类处置的原则 | 第36页 |
(三) 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 | 第36-37页 |
(四) 可持续发展原则 | 第37页 |
四、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对策 | 第37-44页 |
(一) 完善相关法律 | 第37-38页 |
(二) 深化土地改革 | 第38-39页 |
(三)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| 第39-40页 |
(四) 建立相应的小产权房拆迁补偿制度 | 第40页 |
(五) 对存量小产权房处理的具体建议 | 第40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