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永定门建筑意象及环境特征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古都中轴线“申遗”与“人文北京”建设 | 第10页 |
1.1.2 北京历史城墙数字化复原研究课题 | 第10-11页 |
1.2 课题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1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范围 | 第11页 |
1.3 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论文框架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北京城中轴线概述 | 第16-34页 |
2.1 中轴线形成的轨迹 | 第16-25页 |
2.1.1 中国古代聚落的“中心”思想 | 第16-20页 |
2.1.2 中国古代都城与中轴线 | 第20-25页 |
2.2 清代北京城与中轴线 | 第25-28页 |
2.2.1 清代北京城特点 | 第25页 |
2.2.2 清代北京城中轴线 | 第25-26页 |
2.2.3 中轴线上的城门建筑 | 第26-28页 |
2.3 清代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| 第28-33页 |
2.3.1 整体布局 | 第28-29页 |
2.3.2 构成要素 | 第29-32页 |
2.3.3 营造材料 | 第32页 |
2.3.4 营造技术 | 第32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永定门的历史沿革 | 第34-48页 |
3.1 永定门的营建 | 第34-36页 |
3.1.1 修筑外城 | 第34-35页 |
3.1.2 增建瓮城 | 第35页 |
3.1.3 加建箭楼 | 第35-36页 |
3.2 永定门的职司 | 第36-41页 |
3.2.1 军事防御 | 第37-39页 |
3.2.2 城市制度 | 第39-40页 |
3.2.3 内外交通 | 第40-41页 |
3.2.4 社会管理 | 第41页 |
3.3 永定门的环境定位及文化寓意 | 第41-42页 |
3.4 永定门的拆除与重建 | 第42-46页 |
3.4.1 拆除工程 | 第42-43页 |
3.4.2 重建工程 | 第43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4章 永定门的建造体系 | 第48-57页 |
4.1 城门体系 | 第48-53页 |
4.1.1 城楼 | 第48-50页 |
4.1.2 城台 | 第50-51页 |
4.1.3 箭楼 | 第51页 |
4.1.4 箭台 | 第51-52页 |
4.1.5 瓮城 | 第52-53页 |
4.2 城垣体系 | 第53-54页 |
4.2.1 城墙 | 第53页 |
4.2.2 雉堞与女儿墙 | 第53-54页 |
4.2.3 马道 | 第54页 |
4.3 城壕体系 | 第54页 |
4.3.1 护城河 | 第54页 |
4.3.2 吊桥 | 第5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7页 |
第5章 永定门的环境体系 | 第57-63页 |
5.1 永定门的周边建筑 | 第57-61页 |
5.1.1 商业建筑 | 第57-58页 |
5.1.2 居住建筑 | 第58-59页 |
5.1.3 宗教建筑 | 第59-60页 |
5.1.4 办公建筑 | 第60-61页 |
5.2 永定门的道路交通 | 第61页 |
5.3 永定门的景观特征 | 第61页 |
5.4 永定门的标志物 | 第61-6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6章 永定门的复原 | 第63-73页 |
6.1 永定门环境复原成果展示 | 第63-67页 |
6.2 永定门建筑复原成果展示 | 第67-73页 |
6.2.1 城楼 | 第67-69页 |
6.2.2 箭楼 | 第69-72页 |
6.2.3 瓮城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5页 |
附录(一):永定门城门影像资料 | 第75-90页 |
附录(二):永定门城门测绘图纸 | 第90-98页 |
附录(三):徐萍芳《乾隆京城全图》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后记 | 第104-10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