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1 小城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| 第12页 |
1.1.2 国家重视生态修复 | 第12-13页 |
1.1.3 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存在问题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5-19页 |
1.2.1 生态修复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5-16页 |
1.2.2 绿地系统规划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6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城乡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及内容 | 第23-34页 |
2.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内容 | 第23-30页 |
2.1.1 生态系统的概念 | 第23页 |
2.1.2 生态系统的结构 | 第23-25页 |
2.1.3 城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| 第25-29页 |
2.1.4 城乡生态系统的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2 生态修复的概念及内容 | 第30-31页 |
2.2.1 生态修复的概念 | 第30页 |
2.2.2 生态修复的原则 | 第30-31页 |
2.2.3 生态修复的方向 | 第31页 |
2.3 城乡生态修复的概念界定 | 第31-32页 |
2.3.1 城乡生态修复的概念 | 第31页 |
2.3.2 城乡生态修复的内容 | 第31-32页 |
2.4 基于城乡生态修复的规划特点 | 第32-34页 |
2.4.1 多学科 | 第32页 |
2.4.2 多目标 | 第32-33页 |
2.4.3 多层次 | 第33页 |
2.4.4 注重生态过程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我国当前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现状与问题 | 第34-44页 |
3.1 小城镇概念界定 | 第34-35页 |
3.2 小城镇绿地 | 第35-37页 |
3.2.1 绿地 | 第35-36页 |
3.2.2 小城镇绿地 | 第36页 |
3.2.3 小城镇绿地的内容 | 第36-37页 |
3.3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 | 第37-39页 |
3.3.1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| 第37-38页 |
3.3.2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特征 | 第38-39页 |
3.4 传统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框架 | 第39-42页 |
3.4.1 绿地系统规划基本目标 | 第39页 |
3.4.2 绿地系统规划常用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4.3 绿地系统规划层次 | 第40-41页 |
3.4.4 绿地系统规划程序 | 第41-42页 |
3.5 传统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弊端 | 第42-44页 |
3.5.1 重视建成区,轻视县域 | 第42页 |
3.5.2 关注建设用地,忽视非建设用地 | 第42-43页 |
3.5.3 强调绿地服务功能,生态功能考虑不足 | 第43页 |
3.5.4 绿地风貌缺少当地特色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国内外绿地系统规划优秀案例借鉴 | 第44-54页 |
4.1 日本镰仓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| 第44-46页 |
4.1.1 镰仓市基本概况 | 第44页 |
4.1.2 镰仓市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4-46页 |
4.1.3 小结 | 第46页 |
4.2 英国贝德福德郡克洛普希尔镇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6-49页 |
4.2.1 克洛普希尔镇基本概况 | 第46-47页 |
4.2.2 克洛普希尔镇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7-49页 |
4.2.3 小结 | 第49页 |
4.3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9-52页 |
4.3.1 佛山市基本概况 | 第49页 |
4.3.2 佛山市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9-52页 |
4.3.3 小结 | 第52页 |
4.4 案例启示 | 第52-54页 |
4.4.1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色空间网络 | 第52页 |
4.4.2 形成适应当地特点的主动性规划 | 第52页 |
4.4.3 关注绿地系统具有的综合效益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基于生态修复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框架 | 第54-72页 |
5.1 基于生态修复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 | 第54-55页 |
5.1.1 加强县域规划,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综合绿色网络 | 第54页 |
5.1.2 重视非建设用地,扩展绿地系统规划对象 | 第54页 |
5.1.3 强调生态优先,改变“绿地填空”的规划思想 | 第54-55页 |
5.1.4 增加弹性内容,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| 第55页 |
5.1.5 确保实施落地,形成多部门多层面的紧密配合 | 第55页 |
5.2 基于生态修复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基本原则 | 第55-56页 |
5.2.1 生态性原则 | 第55-56页 |
5.2.2 整体性原则 | 第56页 |
5.2.3 地域性原则 | 第56页 |
5.2.4 时空性原则 | 第56页 |
5.3 基于生态修复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| 第56-59页 |
5.3.1 统筹建设及非建设用地,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 | 第56-57页 |
5.3.2 增加县域绿道连接度,保证景观过程持续性 | 第57页 |
5.3.3 建设城区环城绿带,控制城区空间形态 | 第57-58页 |
5.3.4 充分溶解城市公园,提供日常休憩空间 | 第58页 |
5.3.5 维持河道自然形态,修复湿地生态系统 | 第58-59页 |
5.3.6 合理利用乡土植物,优化配置种植结构 | 第59页 |
5.4 基于生态修复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| 第59-64页 |
5.4.1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层次 | 第59-60页 |
5.4.2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 | 第60-62页 |
5.4.3 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| 第62-64页 |
5.5 基于生态修复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程序 | 第64-67页 |
5.5.1 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调研 | 第64-65页 |
5.5.2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评价 | 第65页 |
5.5.3 绿地的生态效益问题诊断 | 第65页 |
5.5.4 生态优先的规划目标及策略 | 第65页 |
5.5.5 生态功能区划分 | 第65-66页 |
5.5.6 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编制 | 第66页 |
5.5.7 其他专项规划 | 第66-67页 |
5.6 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评价 | 第67-69页 |
5.7 建立基于生态修复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积极意义 | 第69-72页 |
第六章 实践案例——河北省怀来县绿地系统规划 | 第72-98页 |
6.1 怀来县基本情况 | 第72-76页 |
6.1.1 自然地理条件 | 第72-74页 |
6.1.2 自然资源情况 | 第74-75页 |
6.1.3 自然灾害现状 | 第75页 |
6.1.4 污染源现状 | 第75页 |
6.1.5 经济人口现状 | 第75页 |
6.1.6 历史文化条件 | 第75-76页 |
6.2 绿地现状分析与评价 | 第76-79页 |
6.2.1 县域绿地现状 | 第76-78页 |
6.2.2 城区绿地现状 | 第78-79页 |
6.3 现存问题 | 第79-80页 |
6.4 规划目标及规划原则 | 第80-81页 |
6.4.1 规划目标 | 第80页 |
6.4.2 规划原则 | 第80页 |
6.4.3 规划策略 | 第80-81页 |
6.5 生态功能区划分 | 第81-89页 |
6.5.1 自然灾害防护 | 第81-84页 |
6.5.2 生物多样性保护 | 第84-87页 |
6.5.3 历史文化景观 | 第87-88页 |
6.5.4 综合景观安全格局 | 第88-89页 |
6.6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 | 第89-98页 |
6.6.1 规划框架 | 第89页 |
6.6.2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 | 第89-93页 |
6.6.3 生态系统保护规划 | 第93-98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98-101页 |
7.1 主要结论及创新 | 第98-99页 |
7.2 不足与展望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6页 |
图表附录 | 第106-109页 |
致谢 | 第109-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