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

基于“城市双修”理念的独立工矿区转型规划策略研究--以白云鄂博矿区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“城市双修”工作的推进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背景下的白云鄂博矿区转型需求第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的目的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的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对象界定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资源型城市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工矿区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独立工矿区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“城市双修”理念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转型第15-16页
    1.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国外独立工矿区研究概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国内独立工矿区研究概况第16-18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1.6 研究框架第20-21页
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第21-34页
    2.1 导言第21页
    2.2 独立工矿区相关理论与实践第21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相关理论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“资源诅咒”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“核心—边缘”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生命周期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4 新型城镇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独立工矿区实践案例分析第24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新疆阿勒泰可可托海独立工矿区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河北唐山古冶独立工矿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第27-29页
    2.3 “城市双修”相关理论与实践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生态修复相关理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城市修补相关理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基于“城市双修”理念的废弃矿山规划第31-32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2-34页
第3章 独立工矿区发展现状研究第34-51页
    3.1 导言第34页
    3.2 独立工矿区的分布概况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总体分布情况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地域分布及概况第35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1 东北地区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2 华北地区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3 西北地区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4 东南地区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5 中南地区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.6 西南地区第42-43页
    3.3 独立工矿区形成、空间结构和分类特点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独立工矿区的形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内在因素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外在因素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形成路径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独立工矿区的区域空间结构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独立工矿区在乡镇、镇区和村落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独立工矿区在市辖区、县(县级市)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独立工矿区的分类和特点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1 独立工矿区的分类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.2 独立工矿区的特点第48-50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50-51页
第4章 基于“城市双修”理念的独立工矿区转型模式研究第51-60页
    4.1 导言第51页
    4.2 独立工矿区转型的挑战与导向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独立工矿区转型面临的挑战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生态压力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生产问题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3 生活困境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的导向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内容导向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模式导向第53页
    4.3 “城市双修”理念的应用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“城市双修”在独立工矿区转型上的侧重点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1 重视生态建设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2 推动产业转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1.3 塑造城市特色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“城市双修”在独立工矿区转型中的适应性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确立规划定位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寻找转型途径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实现集约发展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4 谋求全面进步第55页
    4.4 独立工矿区转型模式构建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总体目标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价值体系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规划原则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1 系统性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1 整体性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2 时序性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3 实践性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4 多样性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转型模式建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1 生态修复主导的“生态+触媒效应”模式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2 双修并进指导的“生态+旅游转型”模式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4.3 城市修补主导的“生态+全面升级”模式第58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58-60页
第5章 独立工矿区转型规划策略研究第60-86页
    5.1 导言第60页
    5.2 生态原真的触媒激活策略第60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生态保育策略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1 基础工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3 生态修复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1.4 生态审美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产业退出策略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1 衰退产业退出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2.2 产业退出保障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3 易地搬迁要点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触媒激活策略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1 大地艺术景观再生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2.3.2 活动事件策划振兴第68-70页
    5.3 特色突出的旅游转型策略第70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特色元素构成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1 生态特色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2 工业特色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3 历史特色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4 民族特色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旅游开发内容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1 工业建筑群展示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2 工业遗产改造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3 矿山公园建设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4 湿地公园建设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5 其他资源开发第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旅游转型重点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1 融入区域的游线设计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3.2 旅游产业的延伸拓展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空间布局要点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4.1 宏观——区域空间统筹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4.2 中观——功能空间有序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4.3 微观——营造空间特色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公服设施转型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5.1 需求导向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5.2 设施分级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5.3 协调共享第79页
    5.4 和谐共生的全面升级策略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生态共生融合策略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1.1 生态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共生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1.2 生态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共生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产业全面升级策略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2.1 产业类型控制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2.2 产业结构调整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2.3 发展模式升级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功能织补强化策略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3.1 交通功能织补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3.2 景观风貌营造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3.3 居住条件完善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4.3.4 创新管理机制第84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84-86页
第6章 白云鄂博独立工矿区的规划实践研究第86-108页
    6.1 导言第86页
    6.2 白云鄂博矿区发展现实评价第86-9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白云鄂博矿区概况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白云鄂博矿区现状情况分析第87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1 生态环境现状SWOT分析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2 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2.2.3 城市建设现状SWOT分析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白云鄂博矿转型发展条件评价第94-95页
    6.3 白云鄂博矿区转型目标和策略构建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转型目标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策略构建第95-96页
    6.4 白云鄂博矿区转型规划设计第9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全域规划第96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1 区域融合策略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2 生态保护策略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3 产业提升策略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1.4 综合交通策略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城区规划第101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1 用地开发策略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2 设施完善策略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3 景观塑造策略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4.2.4 特色营造策略第105-107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107-108页
结论第108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14页
致谢第114-115页

论文共11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众娱乐型冰上运动中心设计研究--以包头市南海冰上运动中心为例
下一篇:基于城乡生态修复的北方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--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