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水环境污染现状 | 第12页 |
1.1.2 富营养化 | 第12-13页 |
1.1.3 剩余污泥减量的必要性 | 第13页 |
1.2 脱氮除磷原理 | 第13-15页 |
1.2.1 生物脱氮基本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2.2 生物除磷基本原理 | 第14-15页 |
1.3 A~2/O工艺 | 第15-16页 |
1.3.1 A~2/O工艺及发展 | 第15页 |
1.3.2 A~2/O工艺组成及相应功能 | 第15-16页 |
1.3.3 A~2/O工艺影响因素 | 第16页 |
1.4 生物强化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6-22页 |
1.4.1 生物强化技术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1.4.2 生物强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18-21页 |
1.4.3 生物强化技术污泥减量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4页 |
1.5.1 实验目的和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第2章 实验方案与方法 | 第24-30页 |
2.1 实验方案与设计 | 第24-25页 |
2.1.1 研究方案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5-27页 |
2.2.1 反应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25-26页 |
2.2.2 实验水质及种泥来源 | 第26页 |
2.2.3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2.3 实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3.1 常规检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| 第27页 |
2.3.2 常规项目测量方法 | 第27-30页 |
第3章 BM复合微生物处理人工污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30-37页 |
3.1 引言 | 第30页 |
3.2 实验运行 | 第30-3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6页 |
3.3.1 正交实验最佳操作条件范围的确定 | 第31页 |
3.3.2 各因素对BM复合微生物作用效果的影响 | 第31-34页 |
3.3.3 正交实验优化最佳操作条件选择 | 第34-3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污水处理效果分析 | 第37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37页 |
4.2 实验运行及污泥驯化 | 第37-39页 |
4.2.1 驯化过程中污泥浓度的变化 | 第37-38页 |
4.2.2 驯化污泥生物相诊断 | 第38-3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8页 |
4.3.1 BM复合微生物对人工污水中有机物去除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3.2 复合微生物对脱氮效果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3.3 复合微生物对除磷效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3.4 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特性—16SrRNA | 第50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5章 污泥减量化研究 | 第60-68页 |
5.1 引言 | 第60页 |
5.2 实验运行 | 第60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6页 |
5.3.1 结合工艺对污泥浓度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5.3.2 结合工艺对污泥沉降性的影响 | 第62页 |
5.3.3 脱氢酶TTC-DHA变化 | 第62-63页 |
5.3.4 胞外聚合物的特征 | 第63-66页 |
5.3.5 污泥减量的镜检结果分析 | 第6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8页 |
结论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学术成果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