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0-11页 |
1. 关于主持传播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2. 关于主持传播人际化的研究 | 第11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(四) 创新与不足 | 第12-13页 |
1. 创新之处 | 第12页 |
2. 不足之处 | 第12-13页 |
一、何谓主持传播 | 第13-21页 |
(一) 主持传播界定 | 第13-17页 |
1. 主持传播是以主持人为主体的传播活动 | 第13-15页 |
2. 主持传播是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方式 | 第15-17页 |
(二) 主持传播的特点 | 第17-21页 |
1. 赋予节目“人”的色彩 | 第17-18页 |
2. 彰显个人风采 | 第18-19页 |
3. 丰富的表达手段 | 第19-21页 |
二、主持传播人际化的特性分析 | 第21-31页 |
(一) 主持传播是人类传播发展的产物:回归“人际化” | 第21-25页 |
1. 节目选题的“人际化”回归 | 第21-22页 |
2. 节目整体编辑构思的“人际化”回归 | 第22-23页 |
3. 互动版块设置的“人际化”回归 | 第23-24页 |
4. 主持人风格的“人际化”回归 | 第24-25页 |
(二) 主持传播人际化优势 | 第25-28页 |
1. 传播符号的多元应用使传播更加高效 | 第25-27页 |
2. 在劝服能力方面表现的非常活跃 | 第27页 |
3. 容易形成“意见领袖”效应 | 第27-28页 |
(三) 主持传播人际化劣势 | 第28-31页 |
1. 传播的权威性不足 | 第28-29页 |
2. 易形成主持人依赖 | 第29-31页 |
三、主持传播人际化构建的策略 | 第31-39页 |
(一) 情感策略 | 第31-32页 |
(二) 言语策略——以语用学视角 | 第32-39页 |
1. 角色原则 | 第33页 |
2. 合作原则 | 第33-36页 |
3. 会话含义中合作原则的违反 | 第36-37页 |
4. 得体原则 | 第37-39页 |
四、主持传播人际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| 第39-47页 |
(一) “朋友化”趋势更加明显 | 第39-40页 |
(二)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| 第40-42页 |
(三) 警惕主持传播泛人际化倾向 | 第42-47页 |
1. 主持传播泛人际化表现 | 第42-43页 |
2. 主持传播泛人际化效果改善 | 第43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