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二、选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8-9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9页 |
三、国外及国内的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1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(一)辩证分析法 | 第11页 |
(二)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法 | 第11页 |
(三)理论分析与现实分析法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 | 第12-20页 |
一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渊源 | 第12-16页 |
(一)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涵 | 第12-13页 |
(二)马克思科学意识形态的诞生 | 第13-15页 |
(三)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| 第15页 |
(四)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| 第15-16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现实依据 | 第16-20页 |
(一)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载体 | 第17页 |
(二)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经验 | 第17-20页 |
第三章 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现实挑战和存在问题 | 第20-26页 |
一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时代背景 | 第20-22页 |
(一)经济全球化 | 第20-21页 |
(二)社会转型 | 第21页 |
(三)信息技术革命 | 第21-22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面临的新挑战 | 第22-24页 |
(一)来自国际方面的主要挑战 | 第22页 |
(二)来自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挑战 | 第22-23页 |
(三)来自于执政党内部的考验 | 第23-24页 |
三、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存在的新问题 | 第24-26页 |
(一)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创新不足的问题 | 第24页 |
(二)价值追求多元化导致意识形态冲突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(三)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管控松懈的问题 | 第25-26页 |
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途径 | 第26-36页 |
一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| 第26-28页 |
(一)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| 第26-27页 |
(二)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| 第27页 |
(三)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| 第27-28页 |
二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| 第28-30页 |
(一)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| 第28页 |
(二)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| 第28-29页 |
(三)正确回应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挑战 | 第29-30页 |
三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| 第30-32页 |
(一)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 | 第30-31页 |
(二)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、度、效 | 第31页 |
(三)打造更多新媒体产品和服务 | 第31-32页 |
四、完善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制度机制建设 | 第32-36页 |
(一)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 | 第32页 |
(二)完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与用人机制 | 第32-33页 |
(三)创新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 | 第33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