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有技术抗辩研究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13-16页 |
一、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二、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三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现有技术抗辩的基本理论 | 第16-24页 |
一、现有技术抗辩和现有技术 | 第16-17页 |
(一)现有技术抗辩的概念 | 第16页 |
(二)用于进行不侵权抗辩的现有技术 | 第16-17页 |
二、现有技术抗辩的制度背景和价值 | 第17-19页 |
(一)专利确权与专利侵权之间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(二)我国专利案件的审判机制 | 第18页 |
(三)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价值 | 第18-19页 |
三、现有技术抗辩的法理基础 | 第19-22页 |
(一)善意第三人可得利益保护论 | 第19-20页 |
(二)禁止权利滥用论 | 第20页 |
(三)瑕疵专利纠正论 | 第20-21页 |
(四)授权纠正论 | 第21-22页 |
(五)小结 | 第22页 |
四、现有技术抗辩的定性分析 | 第22-24页 |
(一)不侵权抗辩 | 第22页 |
(二)侵权例外抗辩 | 第22页 |
(三)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现有技术抗辩案例类型化研究 | 第24-32页 |
一、案例说明 | 第24-26页 |
(一)相关案例数量统计 | 第24-25页 |
(二)选取案例说明 | 第25-26页 |
二、对比顺序 | 第26-27页 |
(一)专利侵权判断优先 | 第26页 |
(二)现有技术抗辩判断优先 | 第26-27页 |
(三)其他 | 第27页 |
(四)小结 | 第27页 |
三、对比方式 | 第27-28页 |
(一)现有技术简单组合 | 第27-28页 |
(二)限于组合公知常识 | 第28页 |
(三)小结 | 第28页 |
四、成立标准 | 第28-31页 |
(一)无实质性差异标准 | 第29页 |
(二)等同标准 | 第29-30页 |
(三)间接创造性标准 | 第30页 |
(四)小结 | 第30-31页 |
五、我国现有技术抗辩适用规则的问题总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现有技术抗辩比较研究 | 第32-39页 |
一、德国的现有技术抗辩 | 第32-34页 |
(一)德国专利案件的审判机制 | 第32-33页 |
(二)德国的现有技术抗辩 | 第33页 |
(三)小结 | 第33-34页 |
二、日本的现有技术抗辩 | 第34-36页 |
(一)日本专利案件的审判机制 | 第34-35页 |
(二)日本的现有技术抗辩 | 第35-36页 |
(三)小结 | 第36页 |
三、美国的现有技术抗辩 | 第36-38页 |
(一)美国专利案件的审判机制 | 第36页 |
(二)美国的现有技术抗辩 | 第36-37页 |
(三)小结 | 第37-38页 |
四、三国现有技术抗辩之比较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我国现有技术抗辩适用规则的完善 | 第39-45页 |
一、现有技术抗辩的适用范围 | 第39-40页 |
二、现有技术抗辩的对比顺序 | 第40-41页 |
三、现有技术抗辩的成立标准 | 第41-43页 |
四、现有技术抗辩的对比方式 | 第43页 |
五、小结 | 第43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