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.2 普惠金融测度方法 | 第10页 |
1.2.3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及实现路径 | 第10-11页 |
1.2.4 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创新点和难点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我国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 | 第13-20页 |
2.1 普惠金融概念提出及发展历程 | 第13-15页 |
2.1.1 .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体系 | 第13-14页 |
2.1.2 国内外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| 第14-15页 |
2.2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| 第15-20页 |
2.2.1 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 | 第15-17页 |
2.2.2 农村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 | 第17-20页 |
第三章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| 第20-27页 |
3.1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参与主体供需现状 | 第20-24页 |
3.1.1 农村金融需求向贷款-储蓄-保险均衡化转变 | 第20-22页 |
3.1.2 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多方位发展 | 第22-23页 |
3.1.3 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全方面提高 | 第23-24页 |
3.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辅助机制现状 | 第24-25页 |
3.2.1 由新型支付方式引导的全面的支付体系 | 第24页 |
3.2.2 全国征信范围内逐渐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 | 第24-25页 |
3.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现状 | 第25-27页 |
3.3.1 积极的财政政策引导 | 第25-26页 |
3.3.2 针对性的货币政策支持 | 第26-27页 |
第四章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| 第27-32页 |
4.1 农村经济环境阻碍 | 第27-28页 |
4.2 金融机构机制不健全 | 第28-30页 |
4.3 政府部门参与不完善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实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| 第32-39页 |
5.1 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| 第32-36页 |
5.1.1 孟加拉国..乡村银行模式 | 第32-33页 |
5.1.2 印度尼西亚..中央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 | 第33-34页 |
5.1.3 巴西..新型零售代理银行模式 | 第34-35页 |
5.1.4 台湾..农村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模式 | 第35-36页 |
5.2 可借鉴的管理机制 | 第36-39页 |
5.2.1 风险管理机制 | 第36页 |
5.2.2 市场化机制 | 第36-37页 |
5.2.3 成本管理机制 | 第37-38页 |
5.2.4 内部监管机制 | 第38-39页 |
第六章 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| 第39-44页 |
6.1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| 第39-41页 |
6.1.1 整体框架 | 第39页 |
6.1.2 目标规划 | 第39-40页 |
6.1.3 任务分解 | 第40-41页 |
6.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| 第41-44页 |
6.2.1 整合网点布局,扩大普惠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 | 第41-42页 |
6.2.2 创新金融产品,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渗透度 | 第42-43页 |
6.2.3 创新服务方式,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| 第43页 |
6.2.4 银行经营转型,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发表论文、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