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--热力工程、热机论文--燃料与燃烧论文

用于燃烧反应流模拟的模型燃料构建方法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7页
1 绪论第11-21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页
    1.2 模型燃料的基本概念第11-12页
    1.3 模型燃料的研究现状第12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化学替代法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物理替代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物理化学性质的综合替代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模型燃料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-19页
    1.5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第19-21页
2 化学反应机理的构建、简化及优化第21-33页
    2.1 化学反应机理的构建第21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高温反应机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低温反应机理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机理自动生成第27-28页
    2.2 化学反应机理的简化第28-30页
    2.3 化学反应机理的优化第30-3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1-33页
3 基于分子结构相似的模型燃料及机理构建方法第33-51页
    3.1 思路与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分子结构相似的思想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分子结构的量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基础组分的配比第34-35页
    3.2 生物柴油的模型燃料构建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官能团的确定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础燃料的选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匹配结果的确定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反应机理的构建第38页
    3.3 航空煤油的模型燃料构建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官能团的确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础燃料的选取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配比结果的确定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反应机理构建第42-43页
    3.4 FACE汽油模型燃料构建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官能团的确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基础燃料的选取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匹配结果的确定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反应机理的构建第46-49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49-51页
4 模型燃料的物理性质模拟性能验证第51-59页
    4.1 密度的模拟第51-53页
    4.2 粘度的模拟第53-55页
    4.3 比热容的模拟第55-56页
    4.4 导热系数的模拟第56-57页
    4.5 小结第57-59页
5 模型燃料对燃烧特性模拟能力的验证第59-75页
    5.1 生物柴油模型燃料测试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搅拌反应器组分浓度验证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着火延迟时间验证第60-61页
    5.2 航空煤油模型燃料测试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着火延迟时间验证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流动反应器组分浓度验证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验证第65-67页
    5.3 FACE汽油模型燃料着火延迟时间测试第67-70页
    5.4 模型燃料基础组分配比对模拟精度的影响分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基础组分及比例的确定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结果对比及分析第71-74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74-75页
6 基于核磁共振信息的官能团识别方法第75-85页
    6.1 核磁共振光谱第75-78页
    6.2 模型燃料的配比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官能团的确定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基础燃料的选择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匹配结果的确定第78-81页
    6.3 反应机理的构建第81页
    6.4 结果及分析第81-84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84-85页
7 模型燃料在CFD模拟中的应用第85-97页
    7.1 RP-3 燃料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动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模型的建立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数值计算方法及验证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结果及分析第87-91页
    7.2 RP-3 航空煤油本生灯火焰的数值模拟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计算模型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92-95页
    7.3 小结第95-97页
8 结论与展望第97-99页
    8.1 主要结论第97-98页
    8.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98页
    8.3 后期工作与展望第98-99页
致谢第99-101页
参考文献第101-115页
附录第115-116页
    A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论文情况第115-116页
    B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6页
    C.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与经历第116页

论文共11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耦合空泡演化特性的并联矩形窄流道沸腾两相流动失稳机理研究
下一篇:介观尺度下固体接触建模、表征及其在微型内燃机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