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决判决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1 即决判决的内涵与适用 | 第10-16页 |
1.1 即决判决的内涵界定 | 第10-13页 |
1.1.1 即决判决的定义 | 第10-12页 |
1.1.2 即决判决与我国简易程序的区别 | 第12-13页 |
1.2 即决判决的适用 | 第13-16页 |
1.2.1 即决判决适用的案件类型 | 第13-14页 |
1.2.2 即决判决适用的具体程序 | 第14-16页 |
2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法理分析 | 第16-23页 |
2.1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价值分析 | 第16-19页 |
2.1.1 我国民事司法的现实困境 | 第16-18页 |
2.1.2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现实意义 | 第18-19页 |
2.2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理论依据 | 第19-20页 |
2.2.1 诉讼效益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民事程序选择权理论 | 第20页 |
2.3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制度基础 | 第20-23页 |
2.3.1 答辩制度 | 第21页 |
2.3.2 证据交换制度 | 第21页 |
2.3.3 判决效力制度 | 第21-23页 |
3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初步构想 | 第23-28页 |
3.1 即决判决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| 第23-24页 |
3.1.1 即决判决的适用条件 | 第23页 |
3.1.2 即决判决的适用范围 | 第23-24页 |
3.2 即决判决的程序设计 | 第24-25页 |
3.2.1 启动的主体 | 第24页 |
3.2.2 启动的时间 | 第24-25页 |
3.2.3 当事人举证 | 第25页 |
3.2.4 法院审查和判决 | 第25页 |
3.3 引入即决判决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| 第25-28页 |
3.3.1 增加关于即决判决程序的立法规定 | 第25-26页 |
3.3.2 明确与其他诉讼程序的关系 | 第26页 |
3.3.3 严格把握即决判决程序的适用 | 第26-28页 |
4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障碍分析和完善策略 | 第28-33页 |
4.1 我国引入即决判决的障碍分析 | 第28-30页 |
4.1.1 程序保障缺失 | 第28-29页 |
4.1.2 法官与律师能力有限 | 第29-30页 |
4.1.3 审前争点整理制度不健全 | 第30页 |
4.2 即决判决相关制度的完善策略 | 第30-33页 |
4.2.1 重构诉答程序 | 第30-31页 |
4.2.2 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| 第31页 |
4.2.3 设置争点整理程序 | 第31-32页 |
4.2.4 建立审前准备法官制度 | 第32-33页 |
5 结语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36-37页 |
致谢 | 第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