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同志微博”中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0.1 研究背景及选题起因 | 第8-9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0.3 研究意义与基本框架 | 第13-14页 |
0.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1章 同志微博与同性恋亚文化述要 | 第15-31页 |
1.1 微博的发展现状与传播特点 | 第15-20页 |
1.1.1 微博的发展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1.2 微博的传播特点 | 第16-20页 |
1.2 “同志微博”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类型 | 第20-26页 |
1.2.1 “同志微博”的基本内容 | 第20-24页 |
1.2.2 “同志微博”的主要类型 | 第24-26页 |
1.3 同性恋的成因与同性恋亚文化 | 第26-31页 |
1.3.1 同性恋的成因 | 第26-27页 |
1.3.2 同性恋亚文化 | 第27-31页 |
第2章 “同志微博”中同性恋亚文化呈现 | 第31-48页 |
2.1 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 | 第32-37页 |
2.1.1 自我身份认同与同性恋身份认同 | 第32-33页 |
2.1.2 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| 第33-34页 |
2.1.3 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的新途径 | 第34-37页 |
2.2 同性恋的情感婚姻生活 | 第37-42页 |
2.2.1 同性恋者的情感生活 | 第37-38页 |
2.2.2 同性“婚姻”的家庭构成 | 第38-40页 |
2.2.3 同性恋者的异性婚姻生活 | 第40-42页 |
2.3 “同志”维权运动 | 第42-48页 |
2.3.1 同性恋维权运动史 | 第43-45页 |
2.3.2 “同志微博”与维权运动 | 第45-48页 |
第3章 对“同志微博”中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审视 | 第48-59页 |
3.1 “同志微博”的现实影响力 | 第48-56页 |
3.1.1 “同志微博”对媒体报道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3.1.2 “同志微博”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3.1.3 “同志微博”对大众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3.2 同志微博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| 第56-59页 |
3.2.1 急于维护群体形象导致“被动化” | 第56-57页 |
3.2.2 宣传过密导致同性恋“反感化” | 第57-58页 |
3.2.3 媒介的易接近性导致同性恋“低龄化” | 第58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-66页 |
附录一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