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1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| 第8页 |
1.1.2 我国汽车制造业的不足 | 第8-9页 |
1.1.2.1 技术上的劣势 | 第8页 |
1.1.2.2 管理上的不足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9-12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16页 |
2.1 国内外现有学术研究状况 | 第12-15页 |
2.1.1 日本对精益生产方式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2.1.2 欧美对精益生产方式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2.1.3 我国对精益生产方式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2.2 国内外现有学术研究的不足 | 第15-16页 |
第三章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物流模式的发展现状和不足 | 第16-19页 |
3.1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物流模式的运行现状 | 第16-17页 |
3.2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物流模式所在领域的不足 | 第17-19页 |
第四章 精益物流模式运用体系的研究 | 第19-40页 |
4.1 精益物流模式概要 | 第19-21页 |
4.2 外物流 | 第21-23页 |
4.2.1 乘合便 | 第21-22页 |
4.2.2 顺引 | 第22-23页 |
4.3 内物流 | 第23-28页 |
4.3.1 P链 | 第24-26页 |
4.3.2 集荷 | 第26-27页 |
4.3.3 顺建 | 第27页 |
4.3.4 SPS | 第27-28页 |
4.4 物流信息的使用 | 第28-34页 |
4.4.1 原单位管理 | 第28页 |
4.4.2 包装管理 | 第28-30页 |
4.4.3 看板运用 | 第30-31页 |
4.4.4 订单管理 | 第31-32页 |
4.4.5 系统的应用 | 第32-34页 |
4.5 生产控制 | 第34-37页 |
4.6 精益物流模式的选择 | 第37-40页 |
第五章 天津一汽夏利精益物流的应用 | 第40-68页 |
5.1 公司物流模式运行现状 | 第40-45页 |
5.1.1 外物流方面 | 第40-42页 |
5.1.2 内物流方面 | 第42-43页 |
5.1.3 物流信息 | 第43-44页 |
5.1.4 生产控制 | 第44-45页 |
5.2 精益物流模式的选择 | 第45-47页 |
5.3 精益物流模式的应用 | 第47-65页 |
5.3.1 外物流的应用 | 第47-56页 |
5.3.1.1 信息调查 | 第47页 |
5.3.1.2 乘合便的运用 | 第47-49页 |
5.3.1.3 中继地的运用 | 第49-50页 |
5.3.1.4 顺引的运用 | 第50-54页 |
5.3.1.5 受入时刻的设定 | 第54-56页 |
5.3.2 内物流的应用 | 第56-59页 |
5.3.2.1 内物流作业环节 | 第57页 |
5.3.2.2 集荷的运用 | 第57-58页 |
5.3.2.3 顺建的运用 | 第58-59页 |
5.3.3 物流信息的应用 | 第59-64页 |
5.3.3.1 看板的应用 | 第59-60页 |
5.3.3.2 订单的应用 | 第60-62页 |
5.3.3.3 系统的应用 | 第62-64页 |
5.3.4 生产控制的应用 | 第64-65页 |
5.4 精益物流的运行状态 | 第65-68页 |
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总结 | 第68页 |
6.2 展望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