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| 绪论 | 第14-18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7页 |
| (一)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| 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1、适应上位法律调整的一种有效方式 | 第15-16页 |
| 2、为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提供依据 | 第16页 |
| 3、进一步提升规范性文件制定水平 | 第16-17页 |
| 二、研究路径和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第一章 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之理论概述 | 第18-23页 |
| 一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基本概念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(一) 事后性 | 第19-20页 |
| (二) 特定性 | 第20页 |
| (三) 常态性 | 第20页 |
| (四) 灵活性 | 第20页 |
| 三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作用 | 第20-23页 |
| (一) 维护法制统一、政令畅通 | 第20-21页 |
| (二) 保障依法行政的良法基础 | 第21页 |
| (三) 提高规范性文件的适应性、协调性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章 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| 第23-27页 |
| 一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产生的国际背景 | 第23-24页 |
| (一) 美国后评估制度实践简介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日本后评估制度实践简介 | 第24页 |
| 二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产生与发展的国内背景 | 第24-25页 |
| (一) 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产生的政策依据 | 第24-25页 |
| (二) 我国在规范性文件后评估领域的实践探索 | 第25页 |
| 三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发展趋势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规范性文件后评估之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| 一、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实施现状—以潍坊市、常州市、中山市后评估制度为研究文本 | 第27-28页 |
| (一) 评估对象不尽相同 | 第27页 |
| (二) 评估主体不尽一致 | 第27-28页 |
| (三) 评估标准大体相似 | 第28页 |
| (四) 评估程序繁简有别 | 第28页 |
| 二、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1页 |
| (一) 后评估理论研究有限 | 第29页 |
| (二) 没有形成统一科学的标准和要求 | 第29页 |
| (三) 评估方法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| 第29-30页 |
| (四) 评估结果的效力没有充分发挥 | 第30-31页 |
| 第四章 构造规范性文件后评估的初步设想—以济南市为例 | 第31-38页 |
| 一、评估主体 | 第31-32页 |
| (一) 规范性文件后评主体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结论 | 第32页 |
| 二、评估标准 | 第32-36页 |
| (一) 合法性 | 第32-33页 |
| (二) 合理性 | 第33-34页 |
| (三) 协调性 | 第34页 |
| (四) 实效性 | 第34页 |
| (五) 可操作性 | 第34-36页 |
| 三、评估程序 | 第36-37页 |
| (一) 评估准备阶段 | 第36页 |
| (二) 评估实施阶段 | 第36页 |
| (三) 综合分析阶段 | 第36页 |
| (四) 评估回应阶段 | 第36-37页 |
| 四、评估落实 | 第37-38页 |
| (一) 评估结果落实 | 第37页 |
| (二) 评估责任追究 | 第37-38页 |
| 结束语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| 致谢 | 第41-43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