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刺调周法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3页 |
一、资料与方法 | 第13-18页 |
(一)病例选择 | 第13-14页 |
1.病例来源 | 第13页 |
2.诊断标准 | 第13-14页 |
3.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4.排除标准 | 第14页 |
5.剔除标准 | 第14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4-18页 |
1.分组方法 | 第14页 |
2.治疗方法 | 第14-15页 |
3.观察指标 | 第15-17页 |
4.疗效评定标准 | 第17页 |
5.统计分析 | 第17-18页 |
二、结果 | 第18-30页 |
(一)一般资料比较 | 第18-20页 |
1.两组患者年龄、病程对比 | 第18页 |
2.两组病变范围对比 | 第18页 |
3.两组治疗前总积分对比 | 第18-19页 |
4.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总积分对比 | 第19页 |
5.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| 第19页 |
6.两组患者治疗前次要症状总积分比较 | 第19-20页 |
7.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0页 |
(二)观察指标比较 | 第20-29页 |
1.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及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1-23页 |
3.治疗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及各项症状积分比较 | 第23-26页 |
4.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及各项症状指标对比 | 第26-29页 |
(三)安全性与依从性评价 | 第29页 |
(四)随访 | 第29-30页 |
三、分析与讨论 | 第30-37页 |
(一)乳腺增生病的生理病理 | 第30页 |
1.乳腺的生理 | 第30页 |
2.乳腺增生的病理 | 第30页 |
(二)中医调周法的发展与运用 | 第30-32页 |
1.月经生理特点 | 第30-31页 |
2.调周法的理论基础 | 第31页 |
3.调周法的发展与临床应用 | 第31-32页 |
(三)针刺调周法 | 第32-34页 |
1.提出依据 | 第32页 |
2.调周法原则 | 第32-33页 |
3.选穴依据 | 第33-34页 |
(四)针灸治疗乳腺疾病的机制 | 第34-35页 |
1.调节内分泌系统 | 第34页 |
2.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| 第34页 |
3.改变血液流变学 | 第34页 |
4.预防乳腺增生癌变 | 第34-35页 |
(五)量表的选择与疗效评价 | 第35页 |
1.量表的选择 | 第35页 |
2.疗效评价 | 第35页 |
(六)不足与展望 | 第35-37页 |
1.不足之处 | 第35-36页 |
2.展望 | 第36-37页 |
结论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附表 | 第41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
文献综述 | 第46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