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1. 绪论 | 第16-28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1.2.1 作物连作障碍危害 | 第17-18页 |
1.2.2 作物连作障碍原因分析 | 第18-20页 |
1.2.3 烤烟连作障碍及原因分析 | 第20-21页 |
1.2.4 作物连作障碍调控措施 | 第21-23页 |
1.2.5 烤烟连作障碍调控措施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切入点 | 第24-25页 |
1.4 研究目标、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5-28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25-26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7-28页 |
2. 烟蒜轮(套)作对烤烟产量和品质影响 | 第28-41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1.1 供试材料 | 第28页 |
2.1.2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28-29页 |
2.1.3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29页 |
2.1.4 数据处理 | 第29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8页 |
2.2.1 对烤烟产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2.2 对烟叶氮、磷、钾含量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2.2.3 对烟叶常规化学指标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8页 |
2.3 讨论 | 第38-40页 |
2.3.1 产量与种植模式 | 第38-39页 |
2.3.2 品质与种植模式 | 第39-40页 |
2.4 小结 | 第40-41页 |
3. 烟蒜轮(套)作对烤烟成熟期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1-5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2页 |
3.1.1 供试材料 | 第41页 |
3.1.2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41页 |
3.1.3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41页 |
3.1.4 数据处理 | 第41-4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2页 |
3.2.1 对烟叶氮、磷、钾含量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3.2.2 对烟叶铁、锰、铜、锌含量的影响 | 第46-51页 |
3.2.3 对烟叶硼含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3 讨论 | 第52-53页 |
3.3.1 不同生育期烟叶大量营养元素含量与种植模式关系 | 第52-53页 |
3.3.2 不同生育期烟叶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与种植模式关系 | 第53页 |
3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4. 烟蒜轮(套)作对烤烟成熟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54-66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1.1 供试材料 | 第54页 |
4.1.2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54页 |
4.1.3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54-55页 |
4.1.4 数据处理 | 第55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5-63页 |
4.2.1 对土壤pH值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2.2 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4.2.3 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| 第58-63页 |
4.3 讨论 | 第63-64页 |
4.3.1 种植模式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3.2 种植模式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3.3 种植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| 第64页 |
4.4 小结 | 第64-66页 |
5. 烟蒜轮(套)作对烤烟成熟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66-80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66-67页 |
5.1.1 供试材料 | 第66页 |
5.1.2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66-67页 |
5.1.3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67页 |
5.1.4 数据处理 | 第67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67-77页 |
5.2.1 磷酸酶活性 | 第67-69页 |
5.2.2 脲酶活性 | 第69-70页 |
5.2.3 蔗糖酶活性 | 第70-72页 |
5.2.4 过氧化氢酶活性 | 第72-73页 |
5.2.5 多酚氧化酶活性 | 第73-75页 |
5.2.6 蛋白酶活性 | 第75-77页 |
5.3 讨论 | 第77-79页 |
5.3.1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酶活性变化情况 | 第77页 |
5.3.2 种植年限和生育时期对土壤酶活性影响 | 第77-78页 |
5.3.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4 小结 | 第79-80页 |
6. 烟蒜轮(套)作对烤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| 第80-93页 |
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80-81页 |
6.1.1 供试材料 | 第80页 |
6.1.2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80页 |
6.1.3 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80-81页 |
6.1.4 数据处理 | 第81页 |
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81-89页 |
6.2.1 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| 第81-83页 |
6.2.2 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6.2.3 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6.2.4 对土壤解钾菌的影响 | 第86-88页 |
6.2.5 对土壤解磷菌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6.3 讨论 | 第89-91页 |
6.3.1 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 | 第89-91页 |
6.3.2 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 | 第91页 |
6.4 小结 | 第91-93页 |
7. 烟蒜轮(套)作对烤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| 第93-108页 |
7.1 材料与方法 | 第93-96页 |
7.1.1 供试材料 | 第93页 |
7.1.2 试验设计与处理 | 第93页 |
7.1.3 磷脂脂肪酸的提取、测定和分析 | 第93-94页 |
7.1.4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和纯化 | 第94-95页 |
7.1.5 细菌基因组的PCR扩增 | 第95-96页 |
7.1.6 数据处理 | 第96页 |
7.2 结果与分析 | 第96-105页 |
7.2.1 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量变化 | 第96-102页 |
7.2.2 DNA的提取和PCR扩增 | 第102-103页 |
7.2.3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| 第103-105页 |
7.3 讨论 | 第105-107页 |
7.3.1 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| 第105页 |
7.3.2 种植模式对土壤群落结构的影响 | 第105-107页 |
7.4 小结 | 第107-108页 |
8. 全文主要结论、创新点及展望 | 第108-110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08页 |
8.2 创新点 | 第108-109页 |
8.3 展望 | 第109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