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1 绪论 | 第8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1 瓦解的城市与膨胀的建筑 | 第8页 |
1.1.2 关于建筑空间适应性的思考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对象概念解析 | 第9-14页 |
1.2.1 高密度空间 | 第9-11页 |
1.2.2“空白”设计手法 | 第11-13页 |
1.2.3 运用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高密度空间 | 第13页 |
1.2.4 空间原型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现状与意义 | 第14-20页 |
1.3.1 国内外相关方面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3.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0-22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2 高密度空间的基础理论研究 | 第22-42页 |
2.1 高密度空间的思想追溯和当代发展 | 第22-32页 |
2.1.1 现代主义理念中的高密度体现 | 第22-29页 |
2.1.2 荷兰建筑师-追求高密度空间的当代先驱者 | 第29-32页 |
2.1.3 高密度空间的局限性 | 第32页 |
2.2 库哈斯设计中的高密度思想成因与表达形式分析 | 第32-41页 |
2.2.1 成长环境与记者经历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2.2.2 高密度思想的理念表达—拥挤文化 | 第34-35页 |
2.2.3 高密度思想的形式表达—“大”建筑 | 第35-39页 |
2.2.4 高密度空间中两点重要内涵的体现 | 第39-4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3 建筑设计中的“空白”设计手法解析 | 第42-54页 |
3.1 建筑设计中的“空白”设计手法 | 第42-49页 |
3.1.1 营造空间形象上的空白 | 第42-48页 |
3.1.2 营造空间意义上的空白 | 第48-49页 |
3.2 库哈斯作品中的“空白”设计手法 | 第49-53页 |
3.2.1“空白”设计手法下的两种具体操作策略 | 第50-52页 |
3.2.2 两种操作策略的特点总结与比较 | 第52-53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4 库哈斯作品中运用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高密度空间的四种空间原型提取与分析 | 第54-106页 |
4.1 库哈斯作品中运用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高密度空间 | 第54-96页 |
4.1.1 高密度空间与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关系 | 第54-56页 |
4.1.2 案例归纳总结 | 第56-85页 |
4.1.3 四种空间原型的提取 | 第85-95页 |
4.1.4 四种空间原型的总结 | 第95-96页 |
4.2 四种空间原型中空间差异性的原因探究—“空白”手法的映射 | 第96-97页 |
4.2.1 同种操作策略中不同原型的深层联系 | 第96页 |
4.2.2 不同操作策略中相似原型的根本区别 | 第96-97页 |
4.3 四种空间原型中空间相似性的原因探究—高密度空间的映射 | 第97-105页 |
4.3.1 探究方法的选取 | 第97-99页 |
4.3.2 空间原型之“体量内的活力空间” | 第99-101页 |
4.3.3 空间原型之“体量间的活力空间” | 第101-102页 |
4.3.4 空间原型之“建筑内的共享空间” | 第102-103页 |
4.3.5 空间原型之“建筑与城市的共享空间” | 第103-10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5 库哈斯作品中运用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高密度空间的空间原型辩证关系及应用策略探讨 | 第106-114页 |
5.1 四种空间原型之间的辩证关系 | 第106-109页 |
5.1.1“空白”手法对辩证关系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5.1.2 高密度思想对辩证关系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5.1.3“空白”手法与高密度思想的辩证关系 | 第108-109页 |
5.2 四种空间原型在设计实践中的适用性探讨 | 第109-111页 |
5.3 运用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高密度空间在实践中的应用 | 第111-11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6 研究结论及展望 | 第114-116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114页 |
6.2 存在问题 | 第114-115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8页 |
附录A 文中图片来源 | 第118-12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