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设计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设计原理、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

大型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塑造及其设计研究

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1 绪论第8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全球化与模式化的冲击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大型企业建设混乱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社会层面的主观因素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相关研究和探索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相关研究和探索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相关学术活动及实践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国内相关研究和探索第14-17页
    1.4 研究范围及内容第17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框架第19-20页
2 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基本问题第20-25页
    2.1 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概念阐述第20-21页
    2.2 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属性及构成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整体性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相对性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观性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历时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构成内容第24-25页
3 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构成解析第25-33页
    3.1 自然要素对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地形地貌——可见的自然要素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气候因素——不可见的自然要素第28-30页
    3.2 人文要素对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社会层面: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建筑层面:多方因素影响下的企业建筑形态特色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小结第32-33页
4 基于“认知地图”理论下大型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塑造第33-61页
    4.1 建筑学视野下的企业建筑风貌特色与“认知地图”理论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视觉层面上的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“认知地图”在大型企业环境中的运用第34-35页
    4.2 界面——建筑与企业环境中的天际线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筑对企业环境中的天际线的影响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企业环境中的天际线的组织规律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滨水地带的天际线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山地地带的天际线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历史风貌区的天际线第41-42页
    4.3 区域及标识——建筑色彩与企业色彩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建筑色彩对气候条件的适应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配合地域环境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传统材料的应用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人文因素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4.4 节点——历史风貌区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历史风貌区的高度控制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措施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历史风貌区的新元素的介入第51-52页
    4.5 标志物——标志性构筑物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标志性建筑物在企业环境中的功能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标志性建筑物与企业空间层次的对应关系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标志性建筑物与企业空间层次的对应手法第56-58页
    4.6 建筑的风格与形式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地理特征的影响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社会因素的影响第58-59页
    4.7 建筑细部第59-61页
5 大型企业建筑风貌特色的设计研究第61-92页
    5.1 大型企业建筑风貌特色设计导则的基本问题第61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导则的必要性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导则的出现及定义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导则的性质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导则的内容及方法第65-69页
    5.2 企业设计导则的建构及专项规划策略第69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导则建构——以大连港集团为例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大窑湾南岸专项规划策略第71-92页
结论第92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97-98页
致谢第98-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艾德瓦尔多·苏托·德·莫拉的地域建筑创作研究
下一篇:运用“空白”设计手法的高密度空间原型研究--以库哈斯建筑作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