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一、研究的背景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一、作坊式小企业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二、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三、有关政府责任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 | 第13-15页 |
一、研究方法及逻辑框架 | 第13-14页 |
二、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食品生产领域作坊式小企业监管现状 | 第15-24页 |
第一节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及法律基础 | 第15-18页 |
一、政府责任与食品安全监管 | 第15-16页 |
二、法律制度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框架 | 第16-17页 |
三、基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| 第17-18页 |
第二节 作坊式小企业 | 第18-19页 |
一、作坊式小企业及其存在的阶段必然性 | 第18页 |
二、作坊式小企业的分布与分类 | 第18-19页 |
第三节 作坊式小企业监管现状 | 第19-24页 |
一、作坊式小企业监管的合法性来源 | 第19-20页 |
二、作坊式小企业监管现状一一以上海为例 | 第20-21页 |
三、作坊式小企业具体监管方式 | 第21-24页 |
第三章 作坊式小企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4-34页 |
第一节 法律法规标准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4-25页 |
一、法律法规不健全带来监管有效性的降低 | 第24页 |
二、标准体系滞后导致企业生产无标可循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监管部门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5-28页 |
一、监管人员数量相对不足 | 第25-26页 |
二、监管力度不够 | 第26页 |
三、主动引导缺乏 | 第26页 |
四、自由裁量权的不合理使用 | 第26-27页 |
五、安全预警机制欠缺 | 第27页 |
六、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建设滞后 | 第27-28页 |
七、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力度不大 | 第28页 |
第三节 作坊式小企业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8-30页 |
一、从业人员素质不高,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| 第28-29页 |
二、企业生产条件较差,食品生产存在潜在风险 | 第29页 |
三、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,企业服从监管缺乏内在动力 | 第29-30页 |
四、同行不正当竞争造成多方利益受损 | 第30页 |
第四节 消费者方面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0-34页 |
一、对信息的低关注度给问题食品带来市场 | 第30-32页 |
二、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市场失灵 | 第32页 |
三、公众参与度低使得社会监管力量薄弱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作坊式小企业监管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借鉴 | 第34-41页 |
第一节 作坊式小企业监管案例分析 | 第34-38页 |
一、企业基本情况 | 第34页 |
二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管做法 | 第34-36页 |
三、作坊式小企业问题的重现 | 第36-37页 |
四、可以采取的一些措施应对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国外先进食品监管经验启示 | 第38-41页 |
一、美国 | 第38页 |
二、日本 | 第38-39页 |
三、德国 | 第39页 |
四、加拿大 | 第39页 |
五、英国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作坊式小企业监管对策分析及机制优化 | 第41-52页 |
第一节 基于政府部门层面的对策建议 | 第41-47页 |
一、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| 第41-42页 |
二、探索食品监管方式的多样性 | 第42-45页 |
三、提升食品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从善治角度对于作坊式小企业监管机制的优化 | 第47-52页 |
一、推进政府监管职能再造 | 第47-48页 |
二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 | 第48-50页 |
三、加强全社会诚信体系和伦理道德建设 | 第50-52页 |
结束语 | 第52-53页 |
附件1 消费者调查问卷 | 第53-54页 |
附件2 作坊式小企业从业人员调查问卷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