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铁路起重机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2.1 我国铁路起重机发展概况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外铁路起重机发展概况 | 第14-15页 |
1.3 铁路起重机多轴构架式转向架 | 第15-18页 |
1.4 刚柔耦合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5 转向架零部件考虑为柔性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6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起重机转向架总体方案选型 | 第21-38页 |
2.1 转向架方案设计要求 | 第21页 |
2.2 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 | 第21-25页 |
2.2.1 方案1主要结构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2.2 方案2主要结构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2.3 方案3主要结构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3 起重机过桥活载检算 | 第25-32页 |
2.3.1 起重机主要技术参数及载荷图式 | 第25-26页 |
2.3.2 列车活载标准 | 第26-28页 |
2.3.3 动力系数1+μ计算 | 第28页 |
2.3.4 “中-活载”的换算均布活载κ_中计算 | 第28-29页 |
2.3.5 运行活载的换算均布活载κ_0和活载系数Q的计算 | 第29-30页 |
2.3.6 提高方案2小跨度梁过桥能力措施探讨 | 第30-32页 |
2.4 转向架构架设计方案强度、刚度以及模态对比分析 | 第32-36页 |
2.4.1 转向架构架设计方案材料许用应力 | 第32页 |
2.4.2 转向架构架设计方案强度对比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4.3 转向架构架设计方案刚度对比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4.4 转向架构架设计方案模态对比分析 | 第35-36页 |
2.5 转向架方案选型 | 第36-37页 |
2.5.1 设计方案分析比较及选型 | 第36页 |
2.5.2 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 | 第36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起重机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 | 第38-48页 |
3.1 转向架构架计算模型、载荷工况与结构可靠性评定标准 | 第38-42页 |
3.1.1 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38-39页 |
3.1.2 转向架构架上的载荷 | 第39-40页 |
3.1.3 转向架构架分析计算工况 | 第40-41页 |
3.1.4 转向架构架载荷评定标准 | 第41-42页 |
3.2 转向架构架强度计算结果与评定 | 第42-4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4章 转向架构架柔性体模型分析 | 第48-59页 |
4.1 柔性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| 第48页 |
4.2 子结构模态综合法 | 第48-50页 |
4.3 转向架构架子结构分析 | 第50-56页 |
4.3.1 子结构分析步骤 | 第51-52页 |
4.3.2 转向架构架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| 第52页 |
4.3.3 转向架构架模态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4 创建构架柔性体的刚柔耦合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4.1 构架柔性体的生成 | 第56-57页 |
4.4.2 刚柔耦合模型的生成 | 第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刚柔耦合模型动力学性能分析 | 第59-83页 |
5.1 起重机刚体动力学模型 | 第59-64页 |
5.1.1 模型简化方法和自由度 | 第59-60页 |
5.1.2 非线性化处理 | 第60-64页 |
5.2 主要悬挂参数优化计算 | 第64-69页 |
5.2.1 一系减振器垂向阻尼系数优化计算 | 第64-66页 |
5.2.2 一系减振器横向阻尼系数优化计算 | 第66-67页 |
5.2.3 轴箱拉杆定位节点纵向刚度优化计算 | 第67-68页 |
5.2.4 轴箱拉杆定位节点横向刚度优化计算 | 第68-69页 |
5.3 刚性体和柔性体系统动力学性能分析 | 第69-81页 |
5.3.1 蛇行稳定性对比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3.2 直线平稳性对比分析 | 第71-76页 |
5.3.3 曲线通过性能对比分析 | 第76-8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