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输配电工程、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--输配电技术论文--电力网论文

交直流同线混合微电网及其电能路由器研究
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1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微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微电网组网结构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微电网运行模式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微电网控制模式第18-19页
    1.3 交直流同线传输技术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交直流同线传输用于输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交直流同线传输用于配电第20-21页
    1.4 电能路由器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电能路由器架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电能路由器研究现状第22-23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工作第23-25页
第2章 交直流同线配电网第25-39页
    2.1 交直流同线配电网基本原理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交直流同线配电网结构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交直流同线配电网等效模型第27-28页
    2.2 交直流同线配电网方案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交直流同线配电方案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直流注入装置分析第30-33页
    2.3 直流注入规则第33-34页
    2.4 交直流同线配电性能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交直流同线配电功率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线路有功损耗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线路电压降落第36-3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第3章 交直流同线混合微电网第39-5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9页
    3.2 交直流同线混合微电网结构第39-41页
    3.3 微电网运行特性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混合微电网基本形态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混合微电网运行模式第42-44页
    3.4 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光伏发电模型及发电特性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第45-47页
    3.5 混合储能系统及其协调控制第47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混合储能系统结构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混合储能系统控制原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仿真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4-56页
第4章 混合微电网电能路由器第56-71页
    4.1 面向混合微电网的电能路由器结构第56-57页
    4.2 电能路由器变换单元组合第57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电能路由器结构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双有源DC-DC变换器及其控制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三相H桥AC-DC变换器及控制第61-64页
    4.3 微电网及其电能路由器仿真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微电网并网模式仿真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电能路由器孤岛及模式切换仿真第68-7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 5.1 论文工作总结第71-72页
    5.2 未来研究展望第72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(含录用)学术论文第81-82页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自动建模及二次型时频分析方法在超/特高压GIS站VFTO中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电网分布式优化与控制平台的搭建与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