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庄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农民现代化--以河北石家庄柏林庄城中村为例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导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9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(一) 城中村村落转型研究 | 第9-11页 |
(二) 农民现代化研究 | 第11-13页 |
三、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(一) 城中村 | 第13页 |
(二) 农民及农民的现代化 | 第13-14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| 第14-16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二) 资料来源 | 第15-16页 |
五、村落素描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原生态的农业农村 | 第18-22页 |
一、盲从 | 第18-19页 |
二、缺乏自觉性 | 第19页 |
三、消极 | 第19-20页 |
四、封闭保守 | 第20-21页 |
五、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工业的发展 | 第22-33页 |
一、独立意识增强 | 第22-23页 |
(一)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| 第22-23页 |
(二) 被动城市化带来困境 | 第23页 |
二、擅于向先进学习 | 第23-25页 |
(一) 胶东考察 | 第23-24页 |
(二) 以联营实现弃农从工 | 第24-25页 |
三、合作意识—农民不是天生的一盘散沙 | 第25-29页 |
(一) 技术、物资合作 | 第26-27页 |
(二) 业务合作 | 第27页 |
(三) 优势互补 | 第27-28页 |
(四) 渐进式改革 | 第28-29页 |
四、理性算计——寻找更有利的生存方式 | 第29-31页 |
(一) 比收入 | 第30页 |
(二) 比稳定 | 第30页 |
(三) 比效率 | 第30页 |
(四) 比工作环境 | 第30-31页 |
五、集体主义,追求效率基础上的共同富裕 | 第31-32页 |
六、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第三产业的发展 | 第33-41页 |
一、培养了开放、竞争意识 | 第33-35页 |
二、“知难而退”,顺应潮流 | 第35-37页 |
(一) 工厂资金、技术不到位 | 第35-36页 |
(二) 场地难以扩大 | 第36-37页 |
(三) 污染治理难 | 第37页 |
三、安全第一、追求稳妥 | 第37-40页 |
(一) 拆工厂建门面 | 第38-39页 |
(二) 在自留地上自我投资或集股投资建物业 | 第39页 |
(三) 大型住宅区周围发展三产 | 第39-40页 |
(四) 农民个人租房收入 | 第40页 |
四、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成功的转型 | 第41-45页 |
一、股份制下的股份分红 | 第41-42页 |
二、偿付村庄日常支出 | 第42-43页 |
三、对待“村籍”态度的前后变化 | 第43-44页 |
四、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农民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讨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