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| 第12-16页 |
1.1 附条件不起诉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1.1.1 附条件不起诉的概念 | 第12页 |
1.1.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征 | 第12-13页 |
1.2 几个相关概念的辨析 | 第13-16页 |
1.2.1 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 | 第13-14页 |
1.2.2 附条件不起诉与辩诉交易 | 第14页 |
1.2.3 附条件不起诉与缓刑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附条件不起诉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| 第16-20页 |
2.1 起诉便宜主义 | 第16页 |
2.2 诉讼经济 | 第16-17页 |
2.3 刑法的谦抑思想 | 第17页 |
2.4 刑罚的个别化 | 第17-18页 |
2.5 犯罪的“标签理论” | 第18页 |
2.6 恢复性司法理念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制度考察 | 第20-27页 |
3.1 德国的暂不予起诉制度 | 第20-21页 |
3.2 日本的起诉犹豫和更生保护制度 | 第21-22页 |
3.3 美国的延缓起诉制度 | 第22-23页 |
3.4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| 第23-24页 |
3.5 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比较与评析 | 第24-27页 |
3.5.1 适用范围不同 | 第24页 |
3.5.2 适用前提不同 | 第24-25页 |
3.5.3 所附条件不同 | 第25页 |
3.5.4 确定力不同 | 第25-26页 |
3.5.5 监督制约不同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分析 | 第27-36页 |
4.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范围 | 第27-29页 |
4.1.1 适用的罪行 | 第28页 |
4.1.2 适用的罪质 | 第28页 |
4.1.3 符合起诉条件 | 第28-29页 |
4.1.4 犯罪后的悔罪表现 | 第29页 |
4.2 附条件不起诉的启动程序 | 第29-31页 |
4.2.1 社会调查 | 第29-30页 |
4.2.2 听取公安机关、被害人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法定代理人的意见 | 第30-31页 |
4.2.3 由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 | 第31页 |
4.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期限与义务 | 第31-32页 |
4.4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考察监督程序 | 第32-33页 |
4.5 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撤销 | 第33-34页 |
4.6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 | 第34-36页 |
4.6.1 公安机关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制约 | 第34-35页 |
4.6.2 被害人的制约 | 第35页 |
4.6.3 犯罪嫌疑人的制约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困境和完善 | 第36-50页 |
5.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困境 | 第36-39页 |
5.1.1 附条件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的相容问题 | 第36-37页 |
5.1.2 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主体范围狭窄 | 第37页 |
5.1.3 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类型少、刑度要求严格 | 第37页 |
5.1.4 对附条件不起诉适用条件的规定过于抽象 | 第37-38页 |
5.1.5 社会调查不足 | 第38页 |
5.1.6 监督考察机制不完备 | 第38页 |
5.1.7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| 第38-39页 |
5.1.8 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效力不明晰 | 第39页 |
5.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| 第39-50页 |
5.2.1 理清附条件不起诉与酌定不起诉的关系 | 第39-40页 |
5.2.2 扩大附条件不起诉适用的主体范围 | 第40-42页 |
5.2.3 拓宽附条件不起诉的案件适用类型和刑度范围 | 第42-43页 |
5.2.4 明确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| 第43-45页 |
5.2.5 完善社会调查程序 | 第45-46页 |
5.2.6 科学设定监督考察机制 | 第46-47页 |
5.2.7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| 第47-48页 |
5.2.8 明确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效力 | 第48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