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言 | 第8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2.1 城市群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城市群空间范围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3 竞争力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方案 | 第16-17页 |
1.3.1 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3.2 数据来源 | 第16-17页 |
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7-25页 |
2.1 概念界定 | 第17-18页 |
2.1.1 城市群 | 第17-18页 |
2.1.2 城市群空间范围 | 第18页 |
2.1.3 城市群竞争力 | 第18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8-25页 |
2.2.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2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| 第19页 |
2.2.3 城市区位论 | 第19-20页 |
2.2.4 城市空间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5 竞争力相关理论与模型 | 第21-25页 |
3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演变 | 第25-49页 |
3.1 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况 | 第25页 |
3.2 基于行政视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演变 | 第25-26页 |
3.3 基于学术视角的城市群空间腹地范围的界定 | 第26-49页 |
3.3.1 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的原则 | 第26-27页 |
3.3.2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 | 第27-30页 |
3.3.3 基于联系强度的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 | 第30-49页 |
3.3.4 本章小结 | 第49页 |
4 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评价 | 第49-55页 |
4.1 城市群竞争力评价原则 | 第49-50页 |
4.2 城市群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3 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2-53页 |
4.4 评价方法选取 | 第53-55页 |
5 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演变 | 第55-69页 |
5.1 小尺度城市群竞争力动态演变 | 第56-57页 |
5.2 中尺度城市群竞争力动态演变 | 第57页 |
5.3 大尺度城市群竞争力动态演变 | 第57-58页 |
5.4 不同尺度空间范围城市群竞争力对比 | 第58-69页 |
5.4.1 比较对象分析 | 第58-62页 |
5.4.2 经济竞争力 | 第62-63页 |
5.4.3 社会竞争力 | 第63-65页 |
5.4.4 创新竞争力 | 第65-66页 |
5.4.5 生态竞争力 | 第66-67页 |
5.4.6 辐射竞争力 | 第67-68页 |
5.4.7 综合竞争力 | 第68-69页 |
6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存在问题与优化提升对策 | 第69-74页 |
6.1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69-71页 |
6.1.1 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| 第69-70页 |
6.1.2 非核心城市整体实力弱,交通网络完善度弱 | 第70-71页 |
6.1.3 各项竞争力水平有待提升 | 第71页 |
6.2 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化提升对策 | 第71-74页 |
6.2.1 推动核心城市发展,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层次 | 第71页 |
6.2.2 优化城市群空间布局,合理发挥城市功能 | 第71-72页 |
6.2.3 多方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 | 第72-74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74-76页 |
7.1 结论 | 第74-75页 |
7.2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75页 |
7.2.1 创新点 | 第75页 |
7.2.2 研究不足 | 第75页 |
7.3 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研究生期间相关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