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8-1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9-37页 |
1.1 燃煤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现状和危害 | 第19-20页 |
1.2 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20-33页 |
1.2.1 湿法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| 第21-23页 |
1.2.2 半干法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 | 第23-25页 |
1.2.3 干法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技术 | 第25-28页 |
1.2.4 新兴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技术 | 第28-33页 |
1.3 本文研究背景 | 第33-34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| 第34-36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2章 喷射鼓泡反应器DPC体系同时氧化脱除SO_2、NO和Hg~0实验研究 | 第37-55页 |
2.1 实验装置和试剂 | 第37-41页 |
2.1.1 实验平台 | 第37-38页 |
2.1.2 实验设备和试剂 | 第38-41页 |
2.2 实验步骤 | 第41-42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42-46页 |
2.3.1 脱除效率计算公式 | 第42页 |
2.3.2 产物分析方法 | 第42-45页 |
2.3.3 质量控制 | 第45-46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2页 |
2.4.1 DPC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2.4.2 反应温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4.3 吸收溶液初始pH值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4.4 烟气初始汞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2.4.5 SO_2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2.4.6 NO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2.4.7 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| 第52页 |
2.5 实验产物检测 | 第52-53页 |
2.5.1 脱硫脱硝产物检测结果 | 第52-53页 |
2.5.2 脱汞产物检测结果 | 第5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3章 喷射鼓泡反应器DPC体系同时氧化脱除SO_2、NO和Hg~0机理分析和宏观动力学研究 | 第55-66页 |
3.1 反应过程机理分析 | 第55-57页 |
3.2 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宏观动力学研究 | 第57-65页 |
3.2.1 反应过程宏观动力学理论 | 第57-59页 |
3.2.2 SO_2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59-61页 |
3.2.3 NO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61-63页 |
3.2.4 Hg~0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63-6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4章 喷射鼓泡反应器DPN体系同时氧化脱除SO_2、NO和Hg~0实验研究、机理分析和宏观动力学研究 | 第66-82页 |
4.1 实验装置和试剂 | 第66页 |
4.1.1 实验平台 | 第66页 |
4.1.2 实验设备和试剂 | 第66页 |
4.2 实验步骤 | 第66页 |
4.3 分析方法 | 第66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2页 |
4.4.1 DPN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4.4.2 反应温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4.4.3 吸收溶液初始pH值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4.4.4 入口初始汞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4.5 SO_2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4.6 NO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4.4.7 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| 第72页 |
4.5 实验产物检测 | 第72-73页 |
4.5.1 脱硫脱硝产物检测结果 | 第72-73页 |
4.5.2 脱汞产物检测结果 | 第73页 |
4.6 反应过程机理分析 | 第73-74页 |
4.7 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宏观动力学研究 | 第74-80页 |
4.7.1 SO_2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74-76页 |
4.7.2 NO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76-78页 |
4.7.3 H扩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78-80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5章 复合氧化剂预氧化法同时氧化脱除SO_2、NO和Hg~0实验研究 | 第82-100页 |
5.1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 | 第82-84页 |
5.1.1 实验平台 | 第82-83页 |
5.1.2 实验设备和试剂 | 第83-84页 |
5.2 实验步骤 | 第84页 |
5.3 分析方法 | 第84-86页 |
5.3.1 脱除效率计算公式 | 第84-85页 |
5.3.2 产物分析设备介绍 | 第85-86页 |
5.3.3 质量控制 | 第86页 |
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86-97页 |
5.4.1 活性添加剂筛选 | 第86-87页 |
5.4.2 HNF/(S+N)摩尔比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87-89页 |
5.4.3 吸收溶液和添加剂配比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89-91页 |
5.4.4 反应温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91-92页 |
5.4.5 pH值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5.4.6 SO_2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93-94页 |
5.4.7 NO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94-95页 |
5.4.8 O_2浓度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5.4.9 停留时间对脱除效率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5.4.10 HNF体系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| 第97页 |
5.5 实验产物检测 | 第97-99页 |
5.5.1 脱硫脱硝产物检测结果 | 第97-98页 |
5.5.2 脱汞产物检测结果 | 第98页 |
5.5.3 管壁附着物检测 | 第98-9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6章 复合氧化剂预氧化法同时氧化脱除SO_2、NO和Hg~0机理分析,热力学和宏观动力学研究 | 第100-111页 |
6.1 反应过程热力学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6.2 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宏观动力学分析 | 第102-109页 |
6.2.1 SO_2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102-104页 |
6.2.2 NO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104-106页 |
6.2.3 Hg~0脱除反应宏观动力学 | 第106-109页 |
6.3 反应历程分析 | 第10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1-113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12页 |
7.3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122-12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