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矿业工程论文--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论文--矿山排水与堵水论文--矿山水灾的预防和处理论文

华北型煤田矿井突水机理及预警技术--以赵庄矿为例

摘要第4-7页
Abstract第7-10页
第一章 引言第14-2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2 矿井突水机理及监测预警研究现状第15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矿井突水机理研究现状第15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研究现状第2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4页
    1.4 主要创新点第24-26页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背景第26-42页
    2.1 研究区概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矿井位置与交通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形特征与水文气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矿井开采情况第27页
    2.2 地层第27-29页
    2.3 构造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区域构造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井田构造第29-33页
    2.4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主要含水层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主要隔水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地下水补给、径流和排泄条件第37页
    2.5 矿井充水条件及主要水害类型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主要充水水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主要导水通道第40-41页
    2.6 矿井主要水害类型第41-42页
第三章 矿井主要突水机理及判据第42-60页
    3.1 封闭不良钻孔侧壁突水机理及判据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突水机理及工程地质模型概化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力学模型建立及突水判据第42-45页
    3.2 断层活化突水机理及判据第45-48页
    3.3 陷落柱突水机理及判据第48-49页
    3.4 老空区突水机理及判据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顶板老空区突水机理及判据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邻近老空区突水机理及判据第54-56页
    3.5 底板突水机理及判据第56-60页
第四章 矿井水害预警模式及预警准则研究第60-90页
    4.1 矿井突水预警监测指标的确定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隔水煤岩柱电阻率监测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水温、水压、应力应变监测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矿井常规水化学指标监测第62-64页
    4.2 矿井水害预警模式及关键技术实现第64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矿井水害物理预警模式及关键技术第64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矿井水害化学预警模式及关键技术第78-84页
    4.3 矿井水害预警准则探讨第84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矿井水害物理预警准则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矿井水害化学预警准则第88-90页
第五章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第90-116页
    5.1 物理监测预警系统结构设计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系统预警控制方法设计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监测预警系统硬件结构设计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系统工作流程及数据存储设计第93-94页
    5.2 多源信息融合的物理监测预警软件系统设计第9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开发平台选择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井下监控机软件功能设计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地面监控中心软件功能设计第97-106页
    5.3 矿井水化学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第106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硬件系统需求分析及组成设计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矿井水化学监测预警软件系统设计第109-116页
第六章 矿井水害监测预警系统现场应用第116-128页
    6.1 监测预警区域工程地质概况第116-118页
    6.2 关键监测预警区域确定及系统配置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关键监测预警区域确定第118-12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监测预警系统现场布置及预警准则设定第121-122页
    6.3 监测预警结果第122-128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28-132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128-130页
    7.2 建议第130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40页
致谢第140-142页
作者简介第142-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煤层瓦斯吸附解吸迟滞规律及其对渗流特性影响研究
下一篇:近距离煤层群保护层开采裂隙演化及渗流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