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符号说明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1.1 引言 | 第12页 |
1.2 煤直接液化油加氢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3 萘加氢热力学研究 | 第14页 |
1.4 萘加氢动力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5 萘加氢催化剂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1.5.1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 | 第15-17页 |
1.5.2 Ni_2P催化剂的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5.3 Ni_2P特性对加氢活性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1.5.4 Ni_2P催化剂载体特性对加氢活性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1.5.5 Ni_2P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6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4-32页 |
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2.1 载体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| 第26-29页 |
2.3.1 催化剂活性评价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3.2 产物分析过程 | 第27-28页 |
2.3.3 萘转化率与产物选择性的计算 | 第28-29页 |
2.4 催化剂的表征 | 第29-32页 |
2.4.1 载体中Al的配位数 | 第29页 |
2.4.2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 | 第29-30页 |
2.4.3 催化剂的表面形貌与元素组成分析 | 第30页 |
2.4.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径 | 第30页 |
2.4.5 催化剂的还原性 | 第30页 |
2.4.6 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点数量 | 第30页 |
2.4.7 Ni_2P的分散程度与颗粒粒径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不同Ni/P摩尔比Ni_2P/Ce-Al_2O_3催化剂萘加氢性能研究 | 第32-50页 |
3.1 引言 | 第32-33页 |
3.2 Ce-Al_2O_3载体的结构与性质 | 第33-37页 |
3.2.1 P/Ce-Al_2O_3的制备 | 第33页 |
3.2.2 Ce的掺杂对Al_2O_3晶体结构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.3 Ce的掺杂对Al_2O_3与P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2.4 Ce的掺杂对Al_2O_3中Al的配位状态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.5 Ce的掺杂对Al_2O_3的比表面积与孔结构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3 Ni_2P活性位点结构与性能调控 | 第37-44页 |
3.3.1 Ni_2P生成机理 | 第37-38页 |
3.3.2 Ni_2P催化剂的制备 | 第38页 |
3.3.3 不同Ni/P摩尔比催化剂的晶相结构 | 第38-40页 |
3.3.4 不同Ni/P摩尔比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结构 | 第40-41页 |
3.3.5 不同Ni/P摩尔比催化剂的表面形貌与元素组成 | 第41-43页 |
3.3.6 不同Ni/P摩尔比催化剂的还原性 | 第43-44页 |
3.4 不同Ni/P摩尔比催化剂的萘加氢活性评价 | 第44-48页 |
3.4.1 萘加氢热力学研究 | 第44-47页 |
3.4.2 活性评价 | 第47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Ni_2P催化剂中表面活性位点数量的调控 | 第50-60页 |
4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4.2 Ni_2P/Ce-Al_2O_3催化剂中活性位点数量的调控 | 第51-55页 |
4.2.1 不同Ni_2P负载量的催化剂的晶相结构 | 第51-52页 |
4.2.2 不同Ni_2P负载量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与孔结构 | 第52-53页 |
4.2.3 不同Ni_2P负载量的催化剂的形貌与分散性 | 第53-55页 |
4.3 不同Ni_2P负载量的催化剂的还原性 | 第55页 |
4.4 不同Ni_2P负载量的催化剂的萘加氢活性 | 第55-57页 |
4.5 不同Ni_2P负载量的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点数量 | 第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5.1 结论 | 第60页 |
5.2 不足与建议 | 第60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