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对外经济关系论文

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我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

中文摘要第5-6页
英文摘要第6页
1 导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献评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3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对外直接投资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思路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及重、难点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思路及其技术路线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创新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不足第16-18页
2 对外直接投资及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理论第18-32页
    2.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理论评述第24页
    2.2 国际技术溢出理论第24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索罗的“索罗剩余”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Keller的跨国技术传播理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Grossman&Helpman(1991)的理论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Coe&Helpman的实证验证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L-P模型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理论评述第30-32页
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第32-41页
    3.1 我国OFDI的规模和行业分布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我国OFDI的规模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我国OFDI的行业分布第33-35页
    3.2 我国OFDI的流入地分布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中国OFDI在世界各地的投资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中国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主要国家的投资第36-38页
    3.3 我国OFDI的地区差异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从流量的角度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从存量的角度第39-41页
4 我国OFDI逆向技术效应的作用机理第41-49页
    4.1 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的数学推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的经济意义第42-44页
    4.2 基于经济水平提高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第44-45页
    4.3 基于运输成本降低的OFDI逆向技术溢出作用机理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冰山运输成本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贸易自由度提高促进OFDI逆向技术溢出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贸易自由度提高阻碍OFDI逆向技术溢出第46-49页
5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效应的实证检验第49-63页
    5.1 实证估计方法的说明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空间计量模型的起源和发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空间计量模型的检验步骤第50-53页
    5.2 模型的设定第53-54页
    5.3 数据处理及说明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指标设计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第56页
    5.4 实证结果分析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Moran’sI指数及其散点图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横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第60-63页
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63-67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63-64页
    6.2 政策建议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积极推动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基于自身经济实力选择相应的开放水平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不断壮大我国研发实力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提供优惠的金融措施第65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2页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72-73页
致谢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--以吉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
下一篇:冷战后全球化进程中的G20治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