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4-23页 |
1.2.1 国外智慧城市文献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2.2 国内智慧城市文献综述 | 第18-23页 |
1.2.3 国内外智慧城市文献述评 | 第23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| 第23-2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4-26页 |
1.4.1 论文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1.4.2 论文不足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智慧城市概述 | 第26-34页 |
2.1 智慧城市的概念 | 第26页 |
2.2 智慧城市理论分析框架 | 第26-27页 |
2.2.1 有限政府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2.2 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7页 |
2.2.3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7页 |
2.3 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 | 第27-29页 |
2.3.1 西方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 | 第28页 |
2.3.2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 | 第28-29页 |
2.3.3 中西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联系与区别 | 第29页 |
2.4 智慧城市的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4.1 城市信息化 | 第29页 |
2.4.2 城市绿色化 | 第29-30页 |
2.4.3 城市人本化 | 第30页 |
2.4.4 城市协同化 | 第30页 |
2.5 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| 第30-32页 |
2.5.1 综合性基础设施 | 第30-31页 |
2.5.2 技术、空间和资金 | 第31页 |
2.5.3 市民 | 第31-32页 |
2.6 中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| 第32-34页 |
2.6.1 智慧城市是实现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的重要支撑 | 第32页 |
2.6.2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,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| 第32页 |
2.6.3 加快发展民生事业,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| 第32-33页 |
2.6.4 平衡各利益相关方利益,建设令人满意的城市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拉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| 第34-49页 |
3.1 拉萨市智慧城市发展优势 | 第34-35页 |
3.1.1 良好的发展环境 | 第34页 |
3.1.2 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 | 第34-35页 |
3.1.3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| 第35页 |
3.2 拉萨市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| 第35-38页 |
3.2.1 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与竞争力 | 第35页 |
3.2.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5-36页 |
3.2.3 实现产业科学布局与转型升级 | 第36-37页 |
3.2.4 实现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 | 第37页 |
3.2.5 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 | 第37-38页 |
3.2.6 实现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| 第38页 |
3.3 拉萨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| 第38-49页 |
3.3.1 基础设施建设 | 第38-40页 |
3.3.2 智慧政府建设 | 第40-41页 |
3.3.3 智慧产业建设 | 第41-45页 |
3.3.4 智慧生态建设 | 第45页 |
3.3.5 民生领域建设 | 第45-49页 |
第四章 拉萨市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9-55页 |
4.1 拉萨市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| 第49-52页 |
4.1.1 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缓慢 | 第49页 |
4.1.2 各项目之间发展不均衡,尚未实现同步发展 | 第49-50页 |
4.1.3 城市管理碎片化,各部门之间联动性差 | 第50-51页 |
4.1.4 智慧城市建设创新点不足,缺乏自身特色 | 第51页 |
4.1.5 市民获得感低,智慧化意识淡薄 | 第51-52页 |
4.2 原因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2.1 缺乏与顶层规划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| 第52页 |
4.2.2 基础设施不健全 | 第52-53页 |
4.2.3 缺乏资金支撑 | 第53-54页 |
4.2.4 专业技术与人才的缺乏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拉萨市智慧城市建设路径选择的对策建议 | 第55-64页 |
5.1 加强顶层设计,制订智慧城市顶层规划 | 第55-56页 |
5.1.1 组建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中心 | 第55-56页 |
5.1.2 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的设计要符合国家发展政策 | 第56页 |
5.2 加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 | 第56-58页 |
5.2.1 数据标准化建设 | 第56-57页 |
5.2.2 政策标准化建设 | 第57页 |
5.2.3 安全标准化建设 | 第57-58页 |
5.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夯实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| 第58-59页 |
5.3.1 完善智慧设施建设 | 第58页 |
5.3.2 引进城市智能系统 | 第58-59页 |
5.3.3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| 第59页 |
5.4 选择绿地开发与老城区保护性开发的科学发展路径 | 第59-60页 |
5.4.1 城市绿地开发 | 第59-60页 |
5.4.2 城市老城区保护性开发 | 第60页 |
5.5 选择创新驱动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 | 第60-62页 |
5.5.1 培养创新人才,建设创新平台 | 第60-61页 |
5.5.2 创新城市经济与金融模式 | 第61页 |
5.5.3 创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| 第61-62页 |
5.6 选择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| 第62-63页 |
5.7 选择技术整合发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| 第63-64页 |
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| 第64-66页 |
6.1 结束语 | 第64页 |
6.2 未来展望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