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网络直播的伦理反思

中文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7页
    一、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背景第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选题意义第8-9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网络直播研究综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网络伦理研究综述第12-15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创新点第15-17页
第二章 网络直播的基本理论第17-24页
    一、网络直播的缘起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网络出现前获取信息的方式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网络出现后信息传播方式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网络高速发展中的新兴产物网络直播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网络直播的定义第19-20页
    二、网络直播的特征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网络直播主体的大众化和草根性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网络直播受众的结构化及内心孤独感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网络直播内容的多元化和独特性第21-22页
    三、网络直播的分类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娱乐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泛娱乐类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其他类第22-24页
第三章 网络直播伦理失范的表现第24-29页
    一、主体行为准则失衡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主体道德标准的下降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主体价值观的扭曲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主体专业素养的缺失第25页
    二、受众心理差异引发问题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个性差异产生的精神危机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年龄层次产生的价值差异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虚拟自我产生的依赖心理第26-27页
    三、内容的目的性引发乱象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直播内容的低俗化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直播内容的利益化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直播内容对社会公德的挑战第28-29页
第四章 网络直播伦理失范的原因第29-34页
    一、责任伦理失范:网络直播平台利益至上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直播平台的急功近利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直播平台间的恶性竞争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直播平台责任意识缺失第30页
    二、价值伦理失范:网络主播价值观异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网络主播的价值观失衡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自我约束意识淡薄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主体个人素养低下第31-32页
    三、审美伦理失范:网络直播受众集体精神贫瘠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受众精神追求错位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受众审美观低俗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审美观念走入误区第33-34页
第五章 解决网络直播伦理失范的对策第34-39页
    一、引导直播行业形成自我约束的责任意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网络直播业应加强自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网络直播应成为文明传播平台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引导直播行业自律,实现自我约束与治理第35页
    二、提升网络主播和受众的媒介素养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网络主播媒介素养的提升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第36-37页
    三、合力监管形成遵循伦理底线的价值引领机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创新网络直播管理方式,提升监督引导效果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完善直播平台监管机制的构建与体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加强“他律”使网络直播长久发展第37-39页
结论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2页
致谢第42-43页
个人简历第43页

论文共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网络环境下女同性恋社交媒体的使用研究
下一篇:两岸三报“十九大”报道框架分析--以《人民日报》《联合报》和《自由时报》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