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1.1 学术意义 | 第11页 |
1.1.2 现实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1.3.2 比较研究法 | 第17页 |
1.3.3 跨学科研究法 | 第17-18页 |
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与《红楼梦》 | 第18-25页 |
2.1 人伦和家庭 | 第18-19页 |
2.1.1 关于“人伦”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1.2 关于“家庭”的内涵 | 第19页 |
2.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 | 第19-21页 |
2.2.1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形成原因 | 第19-20页 |
2.2.2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3 曹雪芹及其《红楼梦》 | 第21-25页 |
2.3.1 曹雪芹其人其事 | 第21-22页 |
2.3.2 《红楼梦》概述 | 第22-25页 |
3 《红楼梦》中的夫妻伦理观 | 第25-37页 |
3.1 夫妻伦理观概述 | 第25-27页 |
3.1.1 夫妻伦理观的背景和地位 | 第25页 |
3.1.2 《红楼梦》夫妻伦理观的前提 | 第25-27页 |
3.2 《红楼梦》中夫妻伦理关系的特点 | 第27-34页 |
3.2.1 初婚讲求门当户对 | 第27-28页 |
3.2.2 讲求亲上加亲 | 第28-30页 |
3.2.3 男主外、女主内的生活模式 | 第30-31页 |
3.2.4 传宗接代是夫妻的主要目的 | 第31-32页 |
3.2.5 单方面要求妻子尽守妇道 | 第32-33页 |
3.2.6 反对丈夫的绝对权威 | 第33-34页 |
3.3 《红楼梦》中夫妻伦理关系特点的形成原因 | 第34-37页 |
3.3.1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| 第34页 |
3.3.2 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环境 | 第34页 |
3.3.3 以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为主的政治因素 | 第34-35页 |
3.3.4 长期接受封建礼教的教化 | 第35-36页 |
3.3.5 历史渊源 | 第36-37页 |
4 《红楼梦》家庭伦理观的局限性与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超越 | 第37-46页 |
4.1 《红楼梦》家庭伦理观的时代局限 | 第37-41页 |
4.1.1 遵守封建礼教 | 第37-38页 |
4.1.2 宣扬宗教迷信 | 第38-39页 |
4.1.3 维护等级制度 | 第39-41页 |
4.2 《红楼梦》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超越 | 第41-46页 |
4.2.1 《红楼梦》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超越 | 第41-43页 |
4.2.2 《红楼梦》对传统家庭道德观的超越 | 第43-44页 |
4.2.3 《红楼梦》对传统家庭教育观的超越 | 第44-46页 |
5 《红楼梦》家庭伦理观对构建当代和谐家庭的启示 | 第46-54页 |
5.1 必须确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| 第46-48页 |
5.1.1 男女平等 | 第46-47页 |
5.1.2 婚恋自由 | 第47页 |
5.1.3 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 | 第47-48页 |
5.1.4 正确认识亲情的意义 | 第48页 |
5.2 必须树立高尚的家庭道德观 | 第48-50页 |
5.2.1 夫妻双方应保持对婚姻的忠诚 | 第48-49页 |
5.2.2 尊老爱幼 | 第49页 |
5.2.3 提倡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 | 第49-50页 |
5.3 必须营造优良的家风和家教 | 第50-51页 |
5.3.1 重视家庭教育 | 第50-51页 |
5.3.2 注重家风的塑造和传承 | 第51页 |
5.4 必须构建新型的家庭成员关系 | 第51-54页 |
5.4.1 正确处理夫妻关系 | 第51页 |
5.4.2 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| 第51-52页 |
5.4.3 正确处理婆媳关系 | 第52页 |
5.4.4 正确处理“两孩问题” | 第52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附录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