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的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1.5.1 研究的重点 | 第23页 |
1.5.2 研究的难点 | 第23页 |
1.5.3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| 第25-31页 |
2.1 工匠精神 | 第25-27页 |
2.1.1 工匠精神的形成背景 | 第25-26页 |
2.1.2 工匠精神的内涵 | 第26-27页 |
2.2 思想政治教育 | 第27-29页 |
2.2.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| 第27-28页 |
2.2.2 思想政治教育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作用 | 第28-29页 |
2.3 理工科大学生的相关概述 | 第29-31页 |
2.3.1 理工科大学生的涵义 | 第29页 |
2.3.2 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工匠精神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| 第31-37页 |
3.1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引导理工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31-32页 |
3.1.1 国家层面,两者都强调“富强和富裕” | 第31页 |
3.1.2 社会层面,两者都强调“自由和坚持” | 第31-32页 |
3.1.3 个人层面,两者都强调“敬业和精业” | 第32页 |
3.2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| 第32-34页 |
3.2.1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人文素养 | 第32-33页 |
3.2.2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探索人文科学 | 第33页 |
3.2.3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加强人文关怀 | 第33-34页 |
3.3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增强理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| 第34-35页 |
3.3.1 创业初期,工匠精神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| 第34页 |
3.3.2 创业中期,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 | 第34页 |
3.3.3 创业后期,工匠精神有利于增加创新价值 | 第34-35页 |
3.4 学习工匠精神有利于加快实现伟大复兴的“中国梦” | 第35-37页 |
3.4.1 工匠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撑 | 第35页 |
3.4.2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| 第35-37页 |
第四章 山西省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| 第37-61页 |
4.1 山西省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调查设计 | 第37-48页 |
4.1.1 调查对象 | 第37-38页 |
4.1.2 调查方法 | 第38页 |
4.1.3 调查内容 | 第38-48页 |
4.2 山西省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访谈分析 | 第48-56页 |
4.2.1 工匠精神培养观念有待加强 | 第48页 |
4.2.2 工匠精神培养条件有待完善 | 第48-49页 |
4.2.3 工匠精神培养体制有待健全 | 第49-51页 |
4.2.4 工匠精神培养对象有待扩展 | 第51-52页 |
4.2.5 工匠精神培养课程、教材有待与时俱进 | 第52-56页 |
4.2.6 工匠精神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| 第56页 |
4.3 山西省理工科高校工匠精神培养缺乏的原因 | 第56-61页 |
4.3.1 工匠精神缺乏的历史原因 | 第57页 |
4.3.2 工匠精神缺乏的制度原因 | 第57-58页 |
4.3.3 工匠精神缺乏的社会原因 | 第58-59页 |
4.3.4 工匠精神培养的家庭原因 | 第59页 |
4.3.5 工匠精神培养的自身原因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工匠精神融入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分析 | 第61-71页 |
5.1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| 第61-62页 |
5.1.1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| 第61页 |
5.1.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| 第61-62页 |
5.1.3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| 第62页 |
5.2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主渠道 | 第62-64页 |
5.2.1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公共课程中 | 第63页 |
5.2.2 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时政课程中 | 第63-64页 |
5.3 专业课程教学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石 | 第64-65页 |
5.3.1 专业基础课为工匠精神培养打下基础 | 第64页 |
5.3.2 专业核心课为工匠精神培养稳固根基 | 第64-65页 |
5.4 校园文化创建是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 | 第65-67页 |
5.4.1 工匠精神培养依托校园媒体 | 第65-66页 |
5.4.2 工匠精神培养依托校园活动 | 第66页 |
5.4.3 工匠精神培养依托校风学风班风 | 第66-67页 |
5.5 实践、实习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| 第67-68页 |
5.5.1 规范实验操作、加强实训锻炼 | 第67页 |
5.5.2 拓展实习基地、延长实习时间 | 第67-68页 |
5.6 校企合作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平台 | 第68-71页 |
5.6.1 以文化渗透加强校企合作 | 第68页 |
5.6.2 以师徒制体现校企合作 | 第68-69页 |
5.6.3 以产学研模式强化校企合作 | 第69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附录1 | 第73-77页 |
附录2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5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