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排放权负债会计确认、计量与披露的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12-18页 |
| 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| 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| 1.2.3 文献述评 | 第18页 |
| 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1.4 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19-21页 |
| 1.4.1 研究创新 | 第19-20页 |
| 1.4.2 研究不足 | 第20-21页 |
| 2 碳排放权负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| 第21-29页 |
| 2.1 碳排放权交易的基本机制 | 第21-23页 |
| 2.1.1 基于配额的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 | 第21页 |
| 2.1.2 基于项目的基准和信用机制 | 第21-23页 |
| 2.2 碳排放权概念 | 第23-25页 |
| 2.2.1 碳排放权的性质 | 第23-24页 |
| 2.2.2 碳排放权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| 2.3 碳排放权负债概念与理论 | 第25-29页 |
| 2.3.1 负债与碳排放权负债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| 2.3.2 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| 第26-27页 |
| 2.3.3 负债的披露 | 第27-29页 |
| 3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 | 第29-37页 |
| 3.1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现状 | 第29-31页 |
| 3.1.1 美国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现状 | 第29页 |
| 3.1.2 欧盟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现状 | 第29-30页 |
| 3.1.3 中国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现状 | 第30-31页 |
| 3.2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分歧 | 第31-33页 |
| 3.2.1 免费获得碳配额时是否存在现时义务 | 第31-32页 |
| 3.2.2 与碳排放相关的义务会计确认分歧 | 第32-33页 |
| 3.3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确认分析 | 第33-37页 |
| 3.3.1 免费获得碳配额不存在现时义务 | 第33-34页 |
| 3.3.2 与碳排放相关的义务确认时点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4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 | 第37-49页 |
| 4.1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现状 | 第37-40页 |
| 4.1.1 美国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现状 | 第37-38页 |
| 4.1.2 欧盟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现状 | 第38-39页 |
| 4.1.3 中国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现状 | 第39-40页 |
| 4.2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分歧 | 第40-45页 |
| 4.2.1 计量属性选择分歧 | 第40-42页 |
| 4.2.2 计量方法选择分歧 | 第42-45页 |
| 4.3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计量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4.3.1 计量属性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4.3.2 计量方法分析 | 第46-49页 |
| 5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 | 第49-57页 |
| 5.1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现状 | 第49-52页 |
| 5.1.1 美国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现状 | 第49-50页 |
| 5.1.2 欧盟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现状 | 第50页 |
| 5.1.3 中国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现状 | 第50-52页 |
| 5.2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分歧 | 第52-54页 |
| 5.2.1 表内披露方法分歧 | 第52-53页 |
| 5.2.2 表外披露内容分歧 | 第53-54页 |
| 5.3 碳排放权负债的会计披露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5.3.1 表内披露方法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5.3.2 表外披露内容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6 碳排放权负债会计规范制定建议 | 第57-63页 |
| 6.1 碳排放权负债会计确认建议 | 第57页 |
| 6.2 碳排放权负债会计计量建议 | 第57-58页 |
| 6.3 碳排放权负债会计披露建议 | 第58-63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| 后记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