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社联动:城市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--基于对上海市M村的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1-26页 |
1.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缘起 | 第11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4-23页 |
1.2.1 国内外社区环境治理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2.2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2.3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治理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2.4 简要述评 | 第22-23页 |
1.3 研究对象及方法 | 第23-26页 |
1.3.1 个案介绍 | 第23-24页 |
1.3.2 具体方法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理论视角与概念界定 | 第26-32页 |
2.1 理论视角 | 第26-30页 |
2.1.1 社区为本的理论视角 | 第26-28页 |
2.1.2 三社联动的实践机制 | 第28-30页 |
2.2 本文分析框架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从行政化到自治:社区环境治理的逻辑基础 | 第32-42页 |
3.1 M村社区建设的历史变迁 | 第32-35页 |
3.1.1 高度行政化的社区建设 | 第32-34页 |
3.1.2 迈向社区治理的社区建设 | 第34-35页 |
3.2 M村环境治理的困境与契机 | 第35-37页 |
3.2.1 “脏、乱、差”的居住环境 | 第35-36页 |
3.2.2 “环保椅”引发的绿色社区建设 | 第36-37页 |
3.3 党组织引领社区自治 | 第37-40页 |
3.3.1 “一肩挑”:社区与社会组织并行 | 第38-39页 |
3.3.2 项目化运作:重构社区公共空间 | 第39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从内生到专业:社区环境治理的组织逻辑 | 第42-53页 |
4.1 内生型社会组织:社区环境治理的中坚力量 | 第42-46页 |
4.1.1 从垃圾减量化到资源化 | 第42-43页 |
4.1.2 从服务直供到服务支持 | 第43-46页 |
4.2 专业社会组织:社区环境治理的支持力量 | 第46-49页 |
4.2.1 自主联动:构建社区社会网络 | 第46-47页 |
4.2.2 协同共存:创新垃圾处理模式 | 第47-49页 |
4.3 社区社会组织: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 | 第49-52页 |
4.3.1 从个人到组织:创造社区生命力 | 第49-51页 |
4.3.2 从参与到自治:实现社区“四治” | 第51-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社工双向融合:社区环境治理的实践主体 | 第53-61页 |
5.1 双向整合:从“草根”到专业 | 第53-57页 |
5.1.1 联合培养:本土专业社工塑造 | 第53-55页 |
5.1.2 增能赋权: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| 第55-57页 |
5.2 双向促进:本土服务与环境治理 | 第57-60页 |
5.2.1 “做好自己”:为环保助力 | 第57-59页 |
5.2.2 “自己来做”:为社区增色 | 第59-6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6章 社区为本:社区环境治理的新范式 | 第61-70页 |
6.1 多元分工合作:社区治理的整体性格局 | 第61-66页 |
6.1.1 “一个核心”: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| 第61-62页 |
6.1.2 “同呼吸,共命运”:社会组织协同配合 | 第62-63页 |
6.1.3 “双重身份”:社工的治理智慧 | 第63-66页 |
6.2 社区再组织化:扩大环境治理的公共参与 | 第66-68页 |
6.2.1 社区与社会组织联动:培育社区组织 | 第66-67页 |
6.2.2 社工与社会组织联动:增强组织能力 | 第67-68页 |
6.3 迈向社区自治:社区环境治理的终极目标 | 第68-69页 |
6.3.1 社区关系重建 | 第68页 |
6.3.2 社区自治功能恢复 | 第68-69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7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0-76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0-72页 |
7.2 进一步讨论 | 第72-74页 |
7.3 研究创新及不足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附录 | 第83-86页 |
附件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