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的终结与未来—黑格尔与海德格尔艺术观的比较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| (一)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| (二)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(一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(二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四、研究内容和研究特色 | 第10-12页 |
| (一)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| (二)研究特色 | 第11-12页 |
| 第一章 艺术的终结 | 第12-20页 |
| 一、艺术史的思辨历程 | 第12-15页 |
| (一)“象征”时代与艺术的起源 | 第12-13页 |
| (二)“古典”时代与艺术的鼎盛 | 第13-14页 |
| (三)“浪漫”时代与艺术的终结 | 第14-15页 |
| 二、绝对精神的艺术开端 | 第15-17页 |
| (一)艺术的本质:美的理想 | 第15-16页 |
| (二)从艺术宗教到天启宗教 | 第16页 |
| (三)哲学作为艺术和宗教的统一 | 第16-17页 |
| 三、黑格尔哲学的艺术难题 | 第17-20页 |
| (一)艺术的地位和辩证法的圈套 | 第17-18页 |
| (二)合理和时代与现实的艺术 | 第18-19页 |
| (三)海尔格尔和黑格尔的判词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艺术的复生 | 第20-27页 |
| 一、艺术与真理的场所 | 第20-22页 |
| (一)艺术作为本质之源 | 第20-21页 |
| (二)艺术作为真理的生发 | 第21-22页 |
| (三)艺术作为形而上学的慰藉 | 第22页 |
| 二、艺术与存在的哲学 | 第22-24页 |
| (一)遮蔽的存在:传统形而上学误区 | 第22-23页 |
| (二)无避的存在:艺术的语言 | 第23页 |
| (三)艺术的本质:诗 | 第23-24页 |
| 三、海德格尔哲学的诗化转向 | 第24-27页 |
| (一)诗的本质与真理的创建 | 第24-25页 |
| (二)“诗”与“思”的对话 | 第25-26页 |
| (三)图像时代的诗意栖居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艺术的未来 | 第27-34页 |
| 一、艺术的形而上旨趣 | 第27-29页 |
| (一)理想性:“美”与“诗意” | 第27页 |
| (二)创造性:“天才”与“诗人” | 第27-28页 |
| (三)超越性:“否定”与“无限”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黑格尔与海德格尔艺术观之差别 | 第29-31页 |
| (一)感性显现或存在自身 | 第29页 |
| (二)终结或复生 | 第29-30页 |
| (三)走向哲学或告别哲学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现代性问题中艺术的衰退与出路 | 第31-34页 |
| (一)形而上学的现代危机 | 第31-32页 |
| (二)艺术死亡的现代本意 | 第32页 |
| (三)艺术的当代意味 | 第32-34页 |
| 结论 | 第34-3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| 致谢 | 第37-38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