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有机化学论文

新型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、聚集态结构及其光电性质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4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2-13页
    1.2 苝酰亚胺的化学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苝酰亚胺N原子位点上的修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苝酰亚胺湾位的修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杂环稠合的苝酰亚胺第16-17页
    1.3 苝酰亚胺的性质第17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溶解性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发光性能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电化学性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载流子传输性能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聚集态结构第24-25页
    1.4 苝酰亚胺类化合物的自组装研究第25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溶液中π-π堆积作用形成的聚集体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由金属离子配位键形成的聚集体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氢键诱导的聚集体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离子键诱导的聚集体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液晶态下的苝酰亚胺聚集体第34-35页
    1.5 苝酰亚胺的应用研究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苝酰亚胺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上的应用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苝酰亚胺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的应用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苝酰亚胺在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苝酰亚胺在荧光探针上的应用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苝酰亚胺在荧光微球上的应用第40-41页
    1.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41-44页
第二章 具有不同烷基尾链的噻吩稠合苝酰亚胺的自组装、聚集态结构和载流子传输性质第44-6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4-46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主要试剂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主要仪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branch-SPDI-branch的合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C14-SPDI-C14的合成第48-49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9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branch-SPDI-branch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C14-SPDI-C14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branch-SPDI-branch的热稳定性、相转变及聚集态结构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C14-SPDI-C14的热稳定性、相转变及聚集态结构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branch-SPDI-branch和C14-SPDI-C14的载流子传输性能第57-5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9-62页
第三章 POSS取代噻吩稠合苝酰亚胺的合成、聚集态结构、荧光性能及其对氟离子的检测第62-8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62-64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要试剂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要仪器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合成与表征第65-67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67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溶液中的自组装特性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一维微米带的制备和形貌观察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结构分析及分子堆积模型第72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本体状态下的荧光特性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氟离子检测能力第78-8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84-86页
第四章 具有高发光效率的POSS-苝酰亚胺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表征第86-104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86-88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88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主要试剂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主要仪器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命名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合成与表征第89-92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9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POSS-PDIM及荧光微球的表征分析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荧光微球的微观特征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光谱特性第95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抗光漂白性第101-10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3-104页
第五章 结论第104-106页
参考文献第106-130页
附录Ⅰ:部分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第130-132页
附录Ⅱ:部分化合物核磁共振图谱第132-136页
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36-137页
致谢第137-138页

论文共13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CMT焊接能量输入过程控制的镁/铝异种金属焊接研究
下一篇: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、表征及性能研究